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1.如图所示是小明探究声现象的一些实验现象。
(1)如图甲所示,小明用不同的力敲击同一个音叉,并让发声的音叉接触乒乓球,乒乓球被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__________而产生的;而且他还发现__________(选填“轻敲”或“重敲”)会使乒乓球被弹开近一些,此实验说明声音的响度与______ ____有关;
(2)小明又去敲击同一个音叉,并且在老师的帮助下通过示波器,在相同时间内截取敲击时的两幅声波图,如图乙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两次声音的__________(选填“响度”或“音调”)不同,由此可知声音这个特性与物体的__________有关;
(3)小明用大小相同的力去敲击完全相同的钢音叉和塑料音叉时,发现两个音叉的__________(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是不相同的;
(4)如图丙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随着抽气机不断向罩外抽气,小明听到罩内正在响铃的闹钟铃声的__________(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越来越小,由此推理可知__________。下列控制噪声方法与小明这一举措相同的是__________(选填字母)。
A.汽车排气管上安装消声器 B.射击运动员戴上耳罩 C.公路旁安装“隔音板”
2.如图所示是课本“自我评价与作业”中的实验,小明用这个实验装置可以做很多与声音有关的实验,请你完成下面的填空。
(1)用橡皮槌轻轻敲击音叉,让音叉一臂的外侧靠近并接触硬泡沫小球,如图甲所示,观察小球的运动情况,这是探究声音是由__ ____产生的;
(2)通过橡皮槌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音叉,让音叉一臂的外侧靠近并接触小球,如图甲所示,比较两次小球的运动情况,这是探究声音______与______的关系;
(3)让音叉一臂的外侧靠近并接触小球,再将另一个完全相同音叉靠近这个音叉但不接触,如图乙所示。用橡皮槌敲击音叉,观察硬泡沫小球的运动情况,这个实验说明声音______(选填“能”或“不能”)传递______(选填“信息”或“能量”)。
1
3.某同学想探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是否有关”,他将纸屑撒在鼓的表面,分别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鼓面,鼓面上的纸屑跳动,同时听到鼓声,如图所示。他探究问题的自变量是______,实验中鼓面的振动不易观察,他通过观察纸屑跳动的高低来比较鼓面振幅的大小。与之类似,敲击音叉时音叉的振动也不易观察,可通过观察_____ _来比较音叉振幅的大小。
4.在物理学的重大发现中,科学家们总结出了许多物理学方法,如科学推理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等效替代法和模型法等,相信聪明的你肯定知道:
(1)将正在发声的音叉靠近水面,看到水花飞溅,说明声音是由物体________产生的,这利用了________法;
(2)研究光现象时,引入“光线”用来描述光的径迹和方向,这利用了________法,并且我们知道光在________态(选填“固”、“液”或“气”)中传播速度最快;
(3)随着玻璃罩中空气被抽出,玻璃罩外听到闹铃声逐渐减弱,由此得出真空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传声,这利用了________法;
(4)取几根材料、长短相同粗细不同的橡皮筋探究音调的高低与频率的关系,这利用了________法,下列哪个实验运用的方法和本实验相同________;
A.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用两支相同的蜡烛来比较像与物大小 B.将声波类比成声波进行探究
C.探究“蒸发的快慢”与液体温度、液体表面积以及空气的流动速度关系
5.小兰周末在家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对不同材料的隔声性能开展探究,她将棉花、海绵、泡沫塑料等材料分别装入鞋盒,以比较它们的隔声性能,除了待检测的材料外,能找到的可作为声源的器材有:音叉、音
2
乐盒。
(1)探究过程通常采用下列一些步骤:①进行实验;②分析归纳;③提出问题(或猜想);④得出结论。你认为小兰要完成本探究的全过程,所采取步骤的合理顺序应该是:________(只填写数字代号)。 (2)为了探究顺利进行,最适合做声源的是________。实验过程中,小兰应将响度________(选填“调大”或“调小”),否则实验在家中难以进行。本实验中通过比较听不见声音时到鞋盒的距离,判断隔声性能,使用的物理方法是_____ ___。
6.研究小组课外实践活动中选择探究“不同材料的隔音性能”时,用报纸、海绵、毛巾等不同材料包住正在响铃的闹钟,实践过程如下:
(1)设计活动时同学想到材料的厚度、包裹方式都可能影响隔音效果,则实验时具体操作时应选用______相同的报纸、海绵和毛巾,用相同的包裹方式包住正在响铃的闹钟,听闹钟声音______(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的变化。
(2)同学提出声音的变化不容易辨别,于是用声音监测仪来完成研究。将声音监测仪放在距闹钟1m处,记录声音分贝,再记录下被上述材料包裹后的声音分贝如表,请回答:
次 隔音材料 包裹 隔音 包裹前声音 包裹后声音 材料的隔音 数 厚度 方式 材料 响度/dB 报纸 相同 相同 毛巾 海绵 响度/dB 42 性能 I 2 3 57 38 29
①记录声音分贝时是否需要保证检测仪距闹钟距离相同?___ ___; ②根据表中数据可得出结论:____ __。
(3)小组同学发现生活中隔音材料的应用很广泛,使用隔音材料是在______减弱噪声。 7.小明学习“声现象”时做了如下实验:
3
(1)如图a所示,小明往鼓面上撒一些泡沫屑,敲鼓时可以看到泡沫屑在跳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 _____产生的;若用更大的力敲鼓,泡沫屑跳得更高,声音更响,说明声音的响度与物体的 _____有关;在探究“类过程中,小明将不易观察的鼓面的振动转化为泡沫屑的跳动,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_____(选填“转换法”、比法”或“控制变量法”)
(2)如图b所示,小明将衣架悬挂在细绳的中央,当同伴用铅笔轻轻敲击衣架时,他听到了轻微的声音;他将细绳两端分别绕在两只手的食指上,再用食指堵住双耳(如图c所示),当同伴再次用相同的力度敲击衣架时,小明听到较大的声音,据此你能得到的结论是 _____。小明继续实验,将正在发声的手机装入塑料袋,扎紧袋口后用细线悬挂在水中(如图d所示),他听到了手机的音乐声,说明 _____可以传播声音,当小明把正在发声的手机悬挂在广口瓶内(如图e所示),再慢慢抽出瓶内空气,随着瓶内空气越来越少,小明听到的声音逐渐减小,推理可知:__ ___;
(3)如图f所示,小明拿一塑料片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慢,一次快,发现塑料片划得越快,塑料片振动频率越 _____(选填“高”或“低”),发出声音的音调越 _____(选填“高”或“低”)。 8.噪声的防治有多种方法,隔声是其中一种重要的方法。
(1)将闹钟放在一个鞋盒内,聆听闹钟走动时的嚓嚓声,注意它的音调和响度。盖上盖子后,发现它的______(选填“音调”或“响度”)发生了变化;
(2)分别用报纸、锡箔纸、塑料袋、泡沫塑料将闹钟包裹起来,然后放在鞋盒内,通过实验来探究它们的隔声性能。这些材料包裹的厚度______(选填“相同”或“不同”);
(3)如何比较它们的隔声性能好坏呢?有两种方法,一是让同学站在距离鞋盒相同距离的位置,分别听闹钟发出嚓嚓声的强弱,听到声音越强,说明对应材料的隔声性能就越______(选填“好”、“差”);另一种方法是让同学边听声边后退,记录刚好听不到声音时距鞋盒的距离,距离越远,对应材料的隔声性能就越______(选填“好”、“差”)。
9.小区的道路边有一只密封铁桶,好奇的小明用手在桶的不同部位敲了几下,听到发出的声音有差别,于是小明作了进一步的探究和思考。
____ _______; (1)当用力敲打桶发声时,为了验证桶壁是否在振动,请建议小明这样操作:(2)小明发现用力打桶的上部时,听到的声音比较清脆悦耳;用相同的力打桶的下部时,听到的声音比较
4
沉闷沙哑。据此可判断桶的上、下部发声的 ___________不同,且上部的要 ___________(选填“高”或“低”); (3)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小明猜想桶内可能装有液体且没有装满,猜想依据是桶壁振动时受液体的阻碍作用,下部振动比上部振动要 ___________(选填“快”或“慢”)。一旁做维修工作的工人师傅过来打开桶证实了小明的猜想,这说明声音可以传递 ___________。 10.在学习声学时,实验小组做了如下实验:
(1)如图①所示,用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声音是由物体___________产生的;此探究中通过乒乓球来显示音叉的现象,这种思维方法叫做___________(选填“类比法”“控制变量法”或“转换法”);如图②所示,用小锤去敲打右边的音叉,泡沫小球也会弹起;
(2)如图③所示,把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她听到闹钟声音逐渐变小。这个现象说明声音__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在这种情况下,你是怎样得出这一结论的______ _____; A.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得出的 B.用实验直接证实的
C.通过理论推导出来的 D.建立在实验基础上加科学的推理得出的 (3)如果将①、②实验装置搬上月球,则两小球会弹起的是___________; A.① B.② C.都会 D.都不会
(4)图④中小明的耳朵分别贴紧桌面和离开桌面时听到小东用相同力度敲击桌面产生的声音大小不同,这是因为___________(选填“固体”“液体”或“气体”)传声性能好;
(5)图⑤如果在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用手捏住线上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手阻止了线的___________使声音无法通过线来传播;
(6)如图⑥所示,将点燃的蜡烛放在扬声器的前方,可以看到烛焰随着音乐的节奏晃动,说明声音可以传递___________;
(7)小组探究材料的隔音性能时:把闹钟放到一个盒子里,将各种材料盖在闹钟上方,然后逐渐远离盒子直到听不到嘀嗒声,记下此时人离盒子的距离,得到如表的数据。
材料 听不见钟声的距离/m 衣服 报纸 平装书 塑料袋 袜子 2.1 2.8 3.7 5.2 1.2 5
你认为___________(选填“蓬松多孔”或“平整光滑”)的材料隔声效果好。 11.如图所示是探究声现象的三个实验情景,请回答下列问题:
______(1)如图甲敲击音叉,泡沫球的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______产生的,若把该实验移到月球上去做,(选填“能”或“不能”)看到泡沫球被弹起;
(2)如图乙抽气一段时间后,若听到的手机铃声响度不变,则可能原因是______; A.手机铃声频率太高 B.未塞紧瓶塞存在漏气
(3)利用图丙揭示的原理制成了医院中的______(选填“B超仪”或“碎石机”),进一步分析丙图中的现象,还能发现:____ __;
(4)综合对比三个实验,用到的探究方法与另外两个不同的是______(选填“甲”、“乙”或“丙”)。 12.在学习了声现象之后,小茗同学将部分知识进行整理,请帮助他补全相关内容。
(1)在探究声音的产生时如图甲所示,敲击音叉后,将音叉靠近乒乓球发现乒乓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____ __;
(2)在实验探究“音调的高低与振动频率的关系”时,如图乙所示,将直尺的一端紧压在桌面上,应改变直尺______,保证每次都用相同的力拨动直尺,比较直尺各次拨动发声的情况,正确操作和分析的情况下可以得到的初步结论是____ __;
(3)在观察“会跳舞的烛焰”实验中,如图丙所示,打开音响,播放音乐,将一只点燃的蜡烛放在音响前,会发现烛焰随着音乐“跳舞”,此现象说明___ ___。 13.根据图中情景完成实验探究。
6
(1)如图①所示,大力敲击音叉,会发现小球振动的更加明显,听到音叉的响度变大,这说明声音响度的大小跟声源的_______有关;
_______(2)如图②所示,从左至右敲击瓶子时,各瓶发音的音调变化是:(选填“由高到低”或“由低到高”) (3)如图③所示,“土电话”能够传声,说明声音可以在_______中传播;
(4)如图④所示,将点燃的蜡烛放在扬声器的前方,可以看到烛焰随着音乐的节奏晃动,说明声音具有_______。
14.为探究声音的产生,小明和小东做了如下三个实验:
图甲中小明的耳朵分别贴紧桌面和离开桌面时听到小东用相同力度敲击桌面产生的声音大小不同,这是因为______传声性能好;图乙中音叉发声后将贴紧的小球弹开,说明声音是由______产生的;图丙中,将一个矿泉水瓶去底后,扎上橡皮膜然后对火焰用力敲橡皮膜,发现火焰会摇动,说明声音可以传递______。 15.甲、乙两同学分别用如图a、b所示的装置,做探究声音特征的实验。
甲同学将一把钢尺紧压在桌面上,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手拨动钢尺使其上下振动,听钢尺振动发出不同频率的声音。乙同学选用5只粗细相同而高度不同的同种材料制成的瓶子,先后用相同的力对着瓶口吹气,听到瓶子发出不同的声音。
(1)甲同学在听钢尺振动发出声音的同时,还要观察______;
(2)乙同学实验时听到的声音是由______(填“瓶子”或“空气柱”)振动产生的;
(3)甲、乙两同学对各自所做的实验分析、交流,发现:发声物体在发出声音时,振动的频率越高,发出声音的音调就越______(填“高”或“低”)。
7
16.一位同学按如图1所示将四个相同的玻璃瓶里装水,水面高度不同。用嘴贴着瓶口吹气.如果能分辨出“do(1)、re(2)、mi(3)、fa(4)”四个音阶,就能探究出“音调与空气柱的关系”。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这位同学对瓶吹气时会引起______振动;
(2)这位同学能分辨出四个音阶,得出的结论是__ ___; __ ____; (3)如果改用筷子敲打瓶子,那么音调的排序是否一样?____ __,请说明理由。(4)小明同学利用声音传感器将实验过程中三次敲打瓶子产生的波形图拍了下来,如图2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三次实验小明是用不同大小的力度敲击了同一个瓶子 B.三次实验小明是用相同的力度敲击了不同的瓶子 C.甲、乙两图对应的实验中,小明敲击瓶子的快慢相同 D.丙图对应实验中,小明的敲击的瓶子发出的声音最尖锐
(5)如图3,将正在发声的手机放入密闭的瓶中,不断抽气,可以感觉到声音的变化,我们用细线将手机悬挂起来的目的是___ ___。
17.小玉想利用弦音计来研究音调与弦线的长度,粗细,松紧程度及材质等等因素是否有关,如图所示,其中a、b、d四根弦线的松紧程度相同。
(1)若他要研究音调与弦线长度的关系,则应选择___________。(填弦线序号)两根弦线做实验,物理学中把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做___________法。
18.(1)如图是课本中探究声现象的三个实验情景,请将下面的横线补充完整。 甲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__________;
乙实验说明钢尺振动得越快,_________越高;(填“响度”或“音调”或“音色”)
8
丙实验说明音叉的振幅越大,_________越大。(填“响度”或“音调”或“音色”)
(2)课本小资料记录了一些介质中的声速。 小资料:一些介质中的声速
介质 声速/(ms) 介质 1声速/(ms) 1空气(0C) 空气(15C) 331 340 海水(25C) 1531 冰 铜(棒) 大理石 铝(棒) 铁(棒) 3230 3750 3810 5000 5200 空气(25C) 346 软木 500 煤油(25C) 1324 水(常温)
1500 依据表格数据,你认为影响声速的因素有_______ 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 用超声测位仪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经过2s后收到回波(海水温度为25C),此处海底深度约_______m。用超声波测距,是利用声能够传递________(选填:“信息”或“能量”)。以下如图情景中,同样利用声音上述功能的有哪些? 答:__________________。
A.用B超查看胎儿发育情况
9
B.蝙蝠发现昆虫
C.发声喇叭旁的烛焰在摇摆
D.超声波清洗机清洗眼镜
10
参考答案:
1. 振动 轻敲 振幅 音调 频率 音色 响度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C 2. 物体振动 响度 振幅 能 能量 3. 振幅
4. 振动 转换 模型 气 不能 科学推理 控制变量 C 5. ③①②④ 音乐盒 调小 转换法
6. 厚度 响度 相同 海绵的隔音效果最好,报纸的隔音效果最差 传播过程中 7. 振动 振幅 转换法 固体可以传声 液体 真空不能传声 高 高 8. 响度 相同 差 差
9. 用手指轻触桶壁感受振动(用细线挂着的轻小球轻触桶壁) 音调 高 慢 信息 10. 振动 转换法 不能 D A 固体 振动 能量 蓬松多孔 11. 振动 能 B 碎石机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能量减弱 乙
12. 发声体在振动 伸长桌面的长度 发声体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13. 振幅 由高到低 固体 能量 14. 固体比气体 物体的振动 能量 15. 钢尺振动的快慢 空气柱 高
16. 瓶内空气柱 空气柱的长度越短,振动频率就越大,音调越高 不一样 B 减少固体(瓶子)传声对实验的影响 17. bd 控制变量
18. 介质 音调 响度 介质的种类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1531 信息 AB
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