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节课讲述了“水先生的身体旅行记”,在执教前已经做好充分准备。首先对这节课进行整体构思,理清本文脉络,然后根据学生实际,制定相关活动目标,精心设计教学流程。为了突破重难点,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学习语言也不能忽视环保。设计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同时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珍惜资源的良好品质。 我认为本节课应该设计三个问题:1、水是从哪里来的2、人们怎样取用水3、如果没有水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子下面谈一下教学过程中所运用的方法和手段。
第二步,带领学生复习检查词语。我觉得“创造性使用工具—使用器皿—采集水源—洗漱饮食—取用淡水—大规模地利用”这一句话与上下文结合起来分析比较更好些。在交流讨论时,老师适当介入,指导学生运用恰当的词汇表达出意思。
自主探究,解决疑难。每次看完“今天的水真少呀!”学生都有这种感叹。于是提出:“怎样才能让小鱼喝饱呢?”引发了对海洋水产类动物营养特征及其对人类的作用等问题的讨论。由此出发,向学生提供不同类型的材料,鼓励他们选择最佳的处理方式(给乌龟换气)或方案并解释原因,训练学生的合作交流、分享展示等能力。“安静!”下课铃响了,但课堂上仍是各抒己见。最终形成的研究报告反映了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观察思考和团队协作的综合素质。通过这种小组内、班级间、校园之间甚至全国性的跨越时空的对话,以充分展现他们鲜明而独特的个性。
- 1 -
情境创设—展示成果。学生观察很仔细,说的也很棒,可是缺乏交流、倾听、理解别人想法的技巧,因此说服力弱。在小组交流时,虽然都能积极参与,但是未注意保护隐私;还需要培养倾听他人的兴趣和习惯,学会倾听别人的观点,懂得别人的优势。
- 2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