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一年级上册数学10的认识教学反思5篇

来源:爱站旅游
导读一年级上册数学10的认识教学反思5篇


一年级上册数学10的认识教学反思5篇

一年级上册数学10的熟悉教学反思篇1

11—20各数的熟悉,它既是10以内数的熟悉和连续,又是100以内乃至更大的数的熟悉的根底,同时也为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学习打下算理根底。课前了解到,学生根本上已经会数数到20,也已经熟悉11~20的数,因此我设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通过摆小棒的实践操作,逐步理解“10个1是1个十”,把握,1个十和几个一表示十几。 1、通过数苹果的问题,让学生摆一摆11根小棒,要求:怎样摆就能让大家一眼看出是12?学生消失了几种摆法……通过学生争论,教师点拨,引导学生熟悉到一边10根,一边2根的摆法更简单看出是12。为了更便利,我们可以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表示1个“十“。从而突破10个一就是1个“十“这个难点。这样,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身经受数的概念产生,形成过程,不但可以充分展现才能,供应自我表现的时机,而且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胜利愉悦感。

2、在熟悉了10个一是1个十后,引导学生用1捆小棒和2根小棒摆成12,并说出1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12的数的组成。再让学生选择喜爱的数字用小棒摆一摆,说一说,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又使学生加深了对11~20各数组成的理解。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亲密联系,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学生在活动中逐步形成了“1个十”的概念,教师针对性地进展了小结,并把学生的思维引入生活,以学生日常接触过的实例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学问“1个十”在生活中的应用与便捷。 一年级上册数学10的熟悉教学反思篇2

在本节课中,我通过创设童话情景、生活情景、嬉戏情景三方面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数学学习不再是单调的数字、运算,而在童话世界、嬉戏和生活中,也可学到很多数学学问。 一、创设童话情景,给数学插上五彩的双翼

孩童时代是最富有想象力的时代,在童话中,学生能找到现实中没有的东西,神奇、好玩都吸引着孩子的奇怪心,在这里,孩子们的眼里平凡的现象往往会变得非同寻常。教学中,教师设计了“小兔采蘑菇”、“四弟采萝卜”的故事,学生们激情投入。

1.从“小兔采蘑菇”的故事中,他们初步感知到0的存在,他们也明白到:假如像四弟那样做事三心两意就“一无全部”了,有的学生还联系到学习上,假如学习不用心也会什么学问也学不到了。

2.故事情景的创设应当贯穿在探究的过程之中,所以在探究有关0的计算时设计了“四弟采萝卜”的故事,学生在情景中深入探究,并通过对详细事例的讨论发觉数学的内涵。在此,教师进一步渗透思想教育:要有四弟那份知错能改的心。

这样,运用现代代技术手段,把学生一个学期所学的学问内容,整合到一个连贯的、生动的故事情节中,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播放出来,学生边看边思索,边捕获故事中的数学信息,将学问的规律进展挨次与故事的进展挨次严密联系起来,并且在故事中引申出做人的道理,对学生的启发多么大呀。

二、创设生活情景,让数学走进现实的生活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并且能用数学学问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除了学生寻常无意识的观看、感受以外,有意的生活体验的积存也很必要。在课中可以有意识地为学生制造感受生活的时机。

因此,在课中我先让学生自己尝试找生活中的0,然后教师利用课件显示生活片断,和大家一起查找0的脚印。有的找到电话、遥控、住房号码、计算机……,还有同学想到100元、50元、10元上也有0。学生越找越多,像开了锅似的,不情愿停下来。

学生身临现实情景,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就会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在课堂上,学生就会兴趣盎然,毫无倦意。 三、创设嬉戏情景,让数学成为欢乐的驿站

一年级孩子刚入学,对学习目的尚未树立明确的熟悉,全凭奇怪心和新奇感,他们的欲望往往是从兴趣中产生的,因此创设嬉戏情景,重在激趣。因此我在教学中依据教材的特点,创设嬉戏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在学生理解学问的根底上设计嬉戏的练习“小猫钓鱼”。教师把得数是0.5.4的小背篓贴在黑板上,把写着算式的”小鱼送给上课仔细的同学,请他们把小鱼贴在对应得数的小背篓下面。既到达稳固学问的目的,又把学习的气氛推向高潮。

爱玩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为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创设最正确环境,把数学学问“隐藏”在生活常见的嬉戏中,无疑是让学生乐学、爱学的最正确途径。

实际上,创设情景的途径是各种各样的。还有角色扮演情景、电脑模拟情景、图画再现情景等等,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情景创设就在我们的身边。

一年级上册数学10的熟悉教学反思篇3

1、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多样的。纵观《11-20各数熟悉》的教学,一般教师实行边进边演示的方法把10根小棒捆成1捆,告知学生表示1个十,然后逐一加上1是11、12,使学生理解11-20各数的意思熟悉计数单位。这样以教师教为主的方法,使学生失去了独立思索尝试发觉的时机,形成仔细听、仔细记,用教师的语言进展表达这种学习方式,不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力量的培育。为此我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入手,实行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为学生供应自己思索、尝试发觉、相互交往、合作讨论的时机,意在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力量。

2、熟悉计数单位个位和十位时,我以小组实践活动的形式让他们一

起讨论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让别人一看就知道铅笔是多少?把10根捆成一捆,用1捆加几根表示十几的方法,作为学生的制造活动的闪光点。 3、在学习应用这一教学环节时,让学生看生活情境图,用数把看到的事物表示出来。在这里我没有实行先看什么,再看什么这种一刀切齐步走的方法,而是赐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他们可选择各自感兴趣的事物,用数表示个数,也可以依据各自的观看力量,发觉不同的类型的物体,用不同的数表示他们的个数。自己学习,更能表达根底性、普及性和进展性,使教学教育面对全体,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进展。这样以转变学生学习行为为重点,选择教学方法,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力量。

4、我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一方面以组织者、引导者、合的身份,创设民主的、公平的相互敬重,相互合作的课堂教学气氛,去满意学生心理安全、心理自由的需要,削减压力,让学生轻松开心地学习,另一方面借助评价的手段,促进师生情感,鼓励学生的学习,让他们体验胜利,促进自身价值的形成。

5、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是何等的重要。在小组实践活动中,有的孩子抓了一把铅笔争吵不下,……由于忽视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大大降低了小组活动的实效性,严峻影响课堂的推动,目标的达成。吃一堑长一智,在不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前提下,慎用类似的操作活动。换一种思路或许效果会更好一些,如仅供应给小组十多

支铅笔,直接让学生思索可能更适合一年级的学生。 一年级上册数学10的熟悉教学反思篇4

数字0的熟悉一课安排在数字15的熟悉之后,我想学生既然有了前面的认数学问的根底,于是在教学0的熟悉之前,我先复习15的熟悉 第一环节:教学0表示没有的含义。让学生明白0的初步意义就是没有的意思,证明学生对于0并不生疏。我是先在黑板上画了3个桃子,小猴吃掉1个,还有2个,又吃掉1个,还有1个,再吃掉1个,没有了,用0表示。学生也很简单承受。我发觉对于一年级小朋友来说能把这幅图的意思讲明白讲完整是很重要的。也要教会其他学生学会听。这些课堂常规的建立在低年级是特别重要的。同样的学会坐学会站这些也需要在课堂里渐渐的养成。接下去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说0 的用法和含义。在这个小环节里我发觉虽然学生会举出许多的例子,但是貌似和我讲的有点换汤不换药的感觉,比方我举的是妈妈买来5个苹果,吃了5个,还剩0 个。叫了好多学生答复也是跟我类似的例子。很难发觉跟我不一样的例子。 其次环节:教学0表示起点的含义。我让学生自己观看尺,找到0的位置,自己发觉在这里表示一段也没有,这里还可以表示起点,学生的答复往往是在这里是第一,(他们的意思也就是尺子一开头就是数字0,从0开头)这个表述是不精确的。需要教师来引导,然后再让学生们指着尺子齐读05,再倒数从50。

第三个环节:教学0的书写,这个环节留意先教师自己示范,再让学

生自己写,要提示孩子写字的姿态。现在的孩子写字姿态很不雅观,人坐不直,头趴很下。很简单造成近视。

四,0的加减法运算;学生的普遍现象就是做做会做,让其看图说说,说清晰那三句话的就很少,需要渐渐的练习。算式中各个数字的意思最好也让学生说一说。要照看到全班同学。

最终就是通过练习来加深对这节课学问的回忆。在这节课我觉得学生对于说话方面力量的培育还需加强。 一年级上册数学10的熟悉教学反思篇5

在“熟悉钟表”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学得主动,课堂气氛比拟活泼。反思本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熟悉: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阅历

在一年级学生的生活阅历里,已经有了一些钟表的学问:如上学的时间、放学的时间、看动画城的时间……虽然这些熟悉是浅显的,但仍为学生学习“熟悉钟表”供应了阅历根底。 因此,教学时我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阅历,先让学生在自制的小钟上拨时刻,再让学生对所拨的时刻进展观看,想一想整时是怎样看出来的?学生通过比拟,概括出“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的规律。 2、创设学习情境

把对时刻的熟悉与生活情境结合起来,不仅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唤

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阅历,积极参加尝摸索究学习活动,而且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时间,形成时间观念,并受到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的教育。实践说明,学生对数学情境的问题很感兴趣,能够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课堂气氛活泼,整堂课学生都能保持深厚的学习热忱。

3、制造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时机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提倡的数学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供应更多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时机,使学生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沟通中学会倾听别人的想法,学会沟通,增加合作意识。在“熟悉钟面”这一环节中,主要通过同桌合作的形式,学生拿出学具钟,拨一拨、比一比、说一说,然后和全班同学沟通。学生在合作中体验到胜利的喜悦。从实际教学中看出,合作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彼此的沟通中,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4、充分体验“生活数学”

数学学问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意从学生的实际动身,特意安排了让学生拨上学、放学时刻把数学学问和生活实际严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验“生活数学”。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应创设有利于学生进展的情境,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沟通,使他们在实

践中感受数学,理解并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但是,本节课也存在许多缺乏。时间安排不是很合理,导致后面的练习没有全部完成,今后在这方面要留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