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可以发现有两次西潮与外语学习,第一次就是西域文化的东传即汉唐梵语的学习,第二次就是晚晴近代化中西洋文明之东传与外语的学习。外语的学习有物质上的原因也有精神上的原因。
汉唐时期正是印度古典梵语的兴盛时期,原本口耳相传的佛经也转而用梵语记录,梵语逐渐成为印度佛教界最为通用的语音。中国僧人赴印度求法,当然要掌握这种语音文字,因此在汉唐时期,在中国佛教界内,求法僧人们发起了一场人数虽然不算多,但是持续时间长、影响深远的梵语学习运动,这场运
动不仅对佛门僧人,而且对教外士大夫以及中国文化都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一、“四裔五方”之传统中华意识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71《史部》27《地理类》四《佛国记》条在批评该书之谬误、失实时称:“其书以天竺为中国,以中国为边地,盖释氏自尊其教,其诞谬不足与争。其实中国古代,儒家士大夫最不能接受的佛门观念之一就是”以天竺为中国,以中国味边地“的文化地理方位观,正是在这一点上,儒佛两家形成了尖锐的对立,从而也形成了对外来文化,包括对异域语音文字的不同态度。华夏民族由于形成,发展成一个近乎封闭的地理环境之中,加之华夏文明首先崛起,长期保持了高于外围民族的水平,因而在古代中国人心中形成了中央加四裔的地理方位和文化优越感。在士大夫的观念中,中华民族所居之神州大地不仅是世界的中心,而且是文化的中心,其余四裔皆地偏气梗,不生圣哲。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被纹身,有不火食着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五方之民,语音不通,嗜欲不同。显然,在这一五方格局中,中央是礼仪之邦,正朔所在;四周则尽是蛮荒之地,蛮夷之邦,其民或是披发文身,或是雕题交趾,被华夏视为化外之民。故历代正史之四夷传或外国传,记述外围民族和国家之史迹,要么以族名加匈奴、突厥立标题,要么以夷、蛮、戎、狄加上方位总其类。至少从秦汉时代起,儒家史臣们就习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心态描述外围异族与中原王朝的关系。这种文化地理上的中国意思,一直持续到清而无多少改变。
二、汉唐中国佛门的“边地意识“
随着佛教东传,一种与上述中央加四裔的“中国意识“完全相反地“边地意识”:即四天子说和天竺中心论逐渐在中国佛门传播开来。最早介绍四天子说者为东晋的《十二游经》,其中在谈到阎浮提洲时谓:“阎浮提中有十六大国,八万四千城,有八国王四天子。东有晋天子,人民炽盛;南有天竺国天子,土地多名象;西有大秦国天子,土地饶金银璧玉;西北有月支天子,土地多好马。四天子说或四主说,对中国传统的”中国加四裔“的天下观已是一种很大的修正,在这一世界格局中,中华以不是天下的中心,只是南赡部洲中四天子之一。然而中国佛门的观念还不止此。他们不仅认为中国只是四天子之一,而且认为地理、文化的中心为佛国天竺,天竺才是”中国“而中国则为”边地“。这种”边地意识“是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逐渐形成的。早期中国佛教徒著述
《牟子理或》,在谈到释迦牟尼的出生地时谓:“佛陀所以生天竺者,天地之中,处其中和也。”可见远在后汉末年,这一观念已在中国佛门信众中流传开了。之后“遍地意识”渐渐成为佛门四众一种普遍而牢固的观念。这种以其宗教发源地为世界中心的观念与稍后入华的其他三个外来宗教相比是颇为独特的。正因为中国佛门有这种浓厚的边地意识,才产生了向“中国”学习的热情,这种边地意识和对天竺圣邦的向往之情,直接导致了汉唐佛门梵语学习和西行求法两大风尚的流行,那些精通梵典,载誉归来的西行求法者成为四众追捧的明星、佛子效法的榜样。这持续数百年之久的佛门两大风气,与“边地意识”可谓互为表里,渊源极深。
三、“边地意识”驱动下的梵语学习热潮
佛教在中国的真正传播是从梵文经典的汉译开始的。因为有了身处边地的意识,故佛门弟子对天竺文化、文字的学习特别主动,故汉唐中国佛门掀起了一场梵语学习的高潮,在五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中国僧众通过译经活动了解、认识梵文,进而研究、学习梵文,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间自发的外语学习高潮,这一外语学习活动既非出自政治需要,亦非出自军事需要,而纯粹出自一种精神文化,即宗教信仰的追求。虽然梵文学习被视为一种风尚,但是学习的主体则是西行求法者,这些求法者出国前是梵语学习最为勤奋的学生,学成之后回国,又是有志于习梵文者最为合适的老师,他们是梵文学习活动的主导力量。
总结
如果说儒家士大夫的“中国意识”将自己定位于强势文化,导致一种文化盲目自大的话,那么,佛门的“边地意识”则将自己定位为边缘文化,形成一种文化上的崇西心理,其积极的一面是自觉其文化的欠缺与不足,积极主动的学习,引进异域文化,促进了中国与域外,特别是与印度的文化交流;其消极的一面则是对印度文化的过度崇拜,一切以印度为标准。从文化的传播角度来说,外来文化的直接引进最能保证移植文化的准确性;从文化融合的角度来说,这种不同国情的,不叫取舍的原典引进,往往最缺乏生命力。然而,从整个文化交流史的角度而论,外来文化准确、完整的直接引进,自有其价值,只有完整,准确的引进,才可能有因时、因地进行取舍选择的余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