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一) 第一单元:走进西部 第1课:《草原》
1.本课的作者是老舍,原名舒庆春,文章选自《内蒙风光》。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描绘了三幅动人的画面: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读了让人深切地感受到内蒙古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
2.中心思想:本文就是作者第一次出访内蒙古大草原时的亲见、所言、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到、所言、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一致。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诗的意思是: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这句话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家情感的集中体现,点明了蒙汉两族团结情深的中心,同时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 第2课:《丝绸之路》
1.这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
3.丝绸之路就是古代纵贯亚欧的地下通道。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往西一直延展至罗马。……丝绸之路不仅就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推动亚欧各国和中国友好往来、沟通交流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文化交流、经济交流(友谊之路)历史上一些知名人物,例如,使臣西域的张骞,投笔从戎的班超,西天求教的玄奘。 2.重点词语理解
①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非常生动细腻,像是活的一样。②浩浩荡荡:水势盛大的样子,形容声势壮丽社会各界。③五彩缤纷:颜色多样,非常漂亮。④崇山峻岭:矮小平缓的山岭。⑤美轮美奂:轮,矮小;奂,众多。形容房屋矮小华丽。 第3课:《白杨》
1.文中作者运用科佐物言志、借物喻人文学创作手法。
2.中心思想: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线索:盼白杨——说道白杨(爸爸了解白杨,同时也筹钱白杨流露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意)——期望孩子沦为白杨(借物喻人)
爸爸的神情也随之发生着变化:出神——微笑——严肃——沉思——微笑。 五年级下卷语文知识点(二) 第二单元:永远的童年 《古诗词三首》三首诗歌的优劣
《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三首古诗词,在内容上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都是写古代儿童无忧无虑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不同的是《牧童》描绘了牧童晚归休息图,《舟过安仁》描绘的两小儿船头以伞使风的场景,而《清平乐·村居》则营造了一个五口之家的温馨幸福的农家生活画面。 古诗词:《牧童》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前一句意思:宽广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中隐约响起三四牧童声琴声的笛声。 全诗意思: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声牧童悠扬的笛声。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舟过安仁》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后一句意思:哦,怪不得没有下雪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阳,而是想要利用伞并使风使船行进啊!
全诗意思:两个儿童坐在一只如扁舟般的小船上,奇怪的是他们在船上却不用篙和棹。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怪生:怪不得(“怪生”一词貌似平时,作者体味至的趣和童子犯罪行为的趣就在其中了。)
这首诗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和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童言无忌。 《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
(这首词反映了朴素、温暖而有风趣的农村生活。)
茅檐高大,溪上青青草。醉酒里吴音相媚不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钩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习于小儿亡赖,溪头斜剁莲蓬。
意思:大儿子,在小溪东岸的豆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手艺可巧!最逗人喜爱是调皮可爱的小儿子,躺在溪边剥莲蓬。 第6课:《冬阳·童年·骆驼队》
1.《冬阳·童年·骆驼队》是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作者中国著名女作家林海音。她是中国台湾著名女作家。课文作者围绕着童年写了这样几个片段: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打头的骆驼戴铃铛、春天想替骆驼剪毛、夏天追问骆驼的去向。四件事,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眷恋。本文是作者对童年的魂牵梦萦,对早以走远的童年的依依流连。
五年级下卷语文知识点(三) 第三单元:语言的艺术 第10课:《杨氏之子》
1.【原文】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2.【解词】①甚:很②惠:同“慧”,智慧的意思。③旨:谒见④实乃:就,于是⑤而立:给……看看⑥曰:说道⑦未:没。
3.【课文翻译】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4.你指出杨氏之子的提问精在哪里?
答:我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两点:一是孔君平在姓氏上做文章,杨氏之子也在姓氏上做文章;二是杨氏之子并没有直接反驳孔君平,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显得幽默有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因为他要承认孔雀是他家的鸟,他前面说的话才立得住脚。这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
5.杨氏子的特点:思维的灵巧,语言的机智幽默。杨氏之子就是个精明、机智、风趣的人。
6.《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文中“甚”的意思是很;“诣”的意思是:拜见。 第11课:《晏子并使楚》
1.《晏子使楚》写出了晏子的正气凛然,沉着应对,机智反击,故事赞扬了晏子身上表现出来的凛然正气、爱国情怀和他高超的语言艺术。课文主要内容:春秋末期,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 2.晏子就是个机智过人、临危不惧、爱国、能言善辩的人。
3.文中出现两个“水土”,第一个“水土”指的是自然环境,第二个“水土”指的是社会风气和制度‘
4.晏子就是一个有胆有识精明机智能言善辩爱国的人。文章结尾写下楚王想要羞辱齐国,结尾写下楚王不敢不认同晏子,结尾和结尾时首尾呼应的。 5、《晏子使楚》这篇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有什么联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