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卷第4期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 Vo1.28 No.4 201 1年8月 JOURNAl,OF 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HUMANITIES SCIENCE) August,201 1 复原力与大学生心理求助相关研究 杨 盈 (浙江海洋学院心理教育中心,浙江舟山316000) 【摘要】目的: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复原力和大学生心理求助之问的关系。方法:用SCL一90症状自评量表、大学生复 原力量表和大学生心理求助态度问卷对分层随机抽样的武汉市34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复原力总分和心理 求助态度总分的相关显著(r=0.36,p<O.001);回归分析表明,复原力总分可以解释心理求助态度总分变异的12.8%;复原 力结构中的朋友支持、稳定性和自我效能一起作为预测变量时,可以解释心理求助态度变异的14.5%;复原力是心理健 康对心理求助态度影响的中介变量。结论:心理困扰水平对心理求助态度的影响是通过复原力来实现的。 【关键词】大学生;复原力;心理健康;心理求助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1 A 『文章编号1 1008—8318(2011)04—0045—06 大学生群体中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一现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社会各界人士都开始 关注和研究这一问题。党中央在2001和2005年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文件中都着重 强调要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鉴于此,几乎所有的高校 都设立了心理咨询室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解除心理困扰,以提高大学生心 理品质。但是,根据樊富珉和李伟对北京地区916名大学生面临的压力及寻求帮助的模式等问题进行的调 查,大多数被试应对压力时寻求帮助的对象是私人朋友和同学,咨询人员仅占3.4%t“。邓志军采用问卷调查 与座谈的方式调查了1286 名大学生的心理求助情况,大学生中存在心理困惑的学生比例高达74.65%,具有 心理求助倾向的学生比例为26.8%,愿意向心理咨询机构进行求助的比例仅为l%左右『21。张燕敏等采用改编 后的中文版l2项一般健康量表(GHQ一12)对随机抽样的1 194名青少年进行调查,23.2%的青少年为阳性病 例;约45%的普通青少年和约60%的高危青少年因为精神卫生问题寻求过帮助,但绝大多数寻求的是亲属和 朋友等非专业性帮助,仅有0.3%的普通青少年人群和1.1%的高危青少年人群寻求精神科医生帮助[3J。江光荣 和王铭对大学生心理求助行为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l41。 个体在遇到心理问题时为什么不去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国内外的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 究,较为一致的结论认为:人口统计学变量 、社会文化因素[7-9]和心理因素[10-111都会影响到个体的心理求助 态度和行为。并且,江光荣在回顾了以往关于心理求助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阶段一决策模型。该模型 把心理求助看作是一个内部决策过程,包括三个连续的阶段II 2I。第一阶段为“问题知觉阶段”:当事人产生对 心理问题的知觉,即意识到自己是否有心理问题或是否有了麻烦。第二阶段称为“自助评估阶段”:即当事人 评估个人是否有资源和能力来独立处理所面临的问题。第三阶段为“他助评估阶段”:在当事人已经决定求 助于个人之外的力量之后,决定向哪一种外在力量求助的决策过程。一些研究人员还试图用Ajzen的计划行 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来解释心理求助ll 。Henshaw和Carol根据健康信念模型(the Health Belief Mode1)建立了心理求助模型,该模型认为经历了重大心理压力源的个体是否寻求专业的心理 帮助取决于对严重度(severJty)、利益(benefits)、障碍(barriers)、自我效能感(self-eifcacy)四个问题的回答『l4】。 近年来,积极心理学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去看待这一问题,个体在遇到心理困扰时是否寻求专业的 【收稿日期]201 1-04-01 [基金项目】浙江海洋学院2011年科研计划项目“复原力与大学生心理求助的相关研究”(编号:Xl1M27)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杨 ̄(1986一),男,河南漯河人,助教,硕士。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 Journal of 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Humanities Science) 第28卷 心理帮助,也会受到自身资源和应对能力的影响。心理学家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那些在高危环境中 适应良好的个体,发现那些成功应对逆境的个体身上存在着保护因子或抗压力资源,并将保护因子和抗压 力资源称为“复原力”或“心理弹性”。高复原力的个体在高危或者压力环境中,能够较好地适应并且健康成 长。个体在遇到心理困扰时是否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也可能受到自身复原力水平的影响。本文将从积极心 理学的视角,通过研究心理健康状况、复原力与心理求助的关系来探讨这一现象。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武汉大学和武汉科技学院两所高校发放问卷340份,回收328份,回收率 96.47%;其中有效问卷306份,有效率90%。其中男生174人,占56.9%;女生132人,占43.1%。文科类专业 人数为177,占57.8%;理工科类专业人数为129,占42.2%。 (二)研究工具 大学生复原力量表,由阳毅编制,该量表共有31个项目,包含6个维度:自我效能、自我接纳、稳定性、问 题解决、朋友的支持和家人的支持。采用5级评分的方法,从完全不符合(记为1分)到完全符合(iE为5分)。 量表各因子内部的一致性信度系数在0.638到0.838之间,全量表的Cronbach系数为0.859;各因子的分半 信度为0.671到0.860之间,全量表的分半信度为0.633。在本研究中,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在0.703 到0.819之间,全量表的Cronbach系数为0.864,分半信度为0.753到0-8l6之间。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表 明,该量表各项拟合指数(x2/df=1.99,CFI=0.95,RMSEA=0.057)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各项目的因子载荷在 0.44到0.91之间,均符合心理测量学的标 ]。 魏萍编制的大学生心理求助态度问卷,该量表共有2O个项目,包含4个维度:预期、接纳、需要、信任。 采用5级评分的方法,从完全不赞同(记为1分)到完全赞同(记为5分)。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在 0.562到0.676之间,全量表的Cronbach系数为0.803,分半信度为0.735。在本研究中,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 度系数在0.542到0.755之间,全量表的Cronbach系数为0.819,分半信度为0.709。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 明:该问卷的第2和第7题因子载荷小于0-3,在进行分析之前予以删除。除了第1、5、8、l3四道题的因子载 荷小于0.4之外,其他各项目的因子载荷(在0.53到0.78之间)都达到了心理测量学的标准。将四道因子载 荷较低的项目删掉以后,各拟合指数( ̄2/dr=1.91,CFI=0.95,RMSEA=0.055)也达到相应标准『I61。 SCL一90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1:共有90个项目,采取5级评分制,从全无(记为1分)到 严重(记为5分)。本次测量的全量表信度是O.973,分半信度0.960,量表各因子内部的一致性信度系数在 0.751到0.864之间。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各项目因子载荷均达到心理测量学的指标,各项拟合指数(x2/df= 2.70,CFI=O.95,RMSEA=O.075)都达到了相应标准。 (三)统计分析方法 用LISREL8.70软件对本研究所采用的三个量表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对于不符合因子载荷标准的项 目予以删除并作进一步分析。 采用Spssl3.0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差异比较、相关分析、回归分析 等),缺失值不参与结果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一)大学生复原力与心理求助态度的相关分析 复原力总分和心理求助态度总分的相关显著(r:=0.36,p<0.001),复原力的各个因子和心理求助态度的预 期、信任两个因子的相关都达到了显著水平。自我接纳、自我效能、问题解决、家人支持四个因子和需要的相 第4期 杨盈:复原力与大学生心理求助的相关研究 47 关不显著,稳定性和朋友支持两个因子和心理求助态度的需要因子相关显著。家人支持、问题解决和心理求 助态度的接纳因子相关不显著,而自我接纳、自我效能、情绪稳定性、朋友支持和心理求助态度的接纳因子 相关都达到了显著水平。详见表1。 表1大学生复原力与心理求助态度的相关分析 ( 表示p<O.05, 表示p<O.01, 料表示p<O.001,下同。) (二)复原力高分组和低分组心理求助态度的差异检验 把复原力总分按降序排列,取上下限的27%分为高分组和低分组,进行心理求助态度的t检验。在心理 求助态度总得分上,复原力高分组大学生显著高于低分组大学生,说明大学生复原力水平越高,对心理求助 的态度越积极,和本研究的假设一致。并且在预期、需要、接纳和信任四个维度上,高分组大学生得分也显著 高于低分组得分。详见表2。 表2复原力高分组和低分组心理求助态度的差异t检验 (三)复原力各因子对心理求助态度的逐步回归分析 复原力总分及各个因子分数和心理求助态度总分相关显著,可以把复原力总分和6个因子(自我接纳、 自我效能、稳定性、问题解决、朋友支持、家人支持)作为预测变量对心理求助态度做回归分析。 把复原力总分作为预测变量对心理求助态度做回归分析,得到的回归方程模型为:Y(复原力总分)= 40.757+0.215X(心理求助态度总分)(非标准化回归方程)和Y=40.757+0.358X(标准化回归方程)。复原力总 分可以解释心理求助态度总分变异的12.8%。见表3。 表3复原力对心理求助态度的回归分析 进行逐步回归后,得到了三个回归方程模型,即朋友支持、稳定性和自我效能三个因子进入了回归方 程。朋友支持作为预测变量时,对心理求助态度总分的回归系数极其显著,可以解释心理求助态度变异的 8%。得到的回归方程模型为:Y=50.062+0.471X(非标准化回归方程)和Y=50.062+0.283X(标准化回归方程)。 朋友支持和稳定性作为预测变量时,对心理求助态度总分的回归系数极其显著,可以解释心理求助态度变 48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 Journal of 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Humanities Science) 第28卷 异的12.9%。得到的回归方程模型为:Y=43.352+0.428X1+0.358X2(非标准化回归方程)和Y=43.352+ 0.257X1+0.222X2(标准化回归方程)。 (四)复原力对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求助态度的中介效应分析 按照Baron和Kenny的观点,如果一个变量为中介变量,它必须满足4个条件:第一,自变量显著影响因 变量(路径C);第二,自变量水平的变化必定显著地引起中介变量的变化(路径a);第三,中介变量的变化必定 显著地引起因变量的变化(路径b);第四,控制了路径a和路径b的效应之后,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路径 C’)不再显著(完全中介)或路径系数显著下降((c—C’,不完全中介)。如图1。 图1中介变量示意图 [卜—一口—一- Y=cX+e M=aX+e, 根据以上观点,在探讨了心理健康水平、复原力和心理求助态度这三个变量间相关是否显著的基础上, 为了进一步考察社会支持是否是中介变量及中介作用程度,用回归分析检验中介效应是否显著。需要进行 三次回归分析:第一次是SCL总分作为预测变量对复原力总分的回归分析;第二次是SCL总分作为预测变 量对心理求助态度总分的回归分析;第三个是SCL总分和复原力总分对心理求助态度总分的回归分析。 1.SCL一90总分对复原力总分的回归分析 SCL一90总分作为预测变量对复原力总分的回归显著,SCL一90总分可以解释复原力总分变异的22.6%, 见表4。得到回归方程为:Y=134.808—0.160X(非标准化回归方程)和Y=134.808—0.475X(标准化回归方程)。 表4 SCl_一90总分对复原力总分的回归分析 2.SCL一90总分对心理求助总分的回归分析 SCL一90总分作为预测变量对心理求助态度总分的回归显著,SCL一90总分可以解释心理求助态度总分 变异的5.4%,见表5。得到回归方程为:Y=71.362—0.046X(非标准化回归方程)和Y=71.362—0.232X(标准化 回归方程)。 表5 SCL一90总分对心理求助总分的回归分析 3.SCL一90总分和复原力总分对心理求助总分的回归分析 SCL一90总分和复原力总分一起作为预测变量对心理求助态度总分回归分析显示:SCL一90总分对心理 求助态度总分的回归不显著,复原力总分对心理求助态度总分的回归显著,可以解释心理求助态度总分变 异的13.3%,见表6。得到回归方程为:Y=45.098+0.194X(t ̄标准化回归方程)和Y=45.098+0.325X(标准化回 归方程)。 第4期 杨盈:复原力与大学生心理求助相关研究 49 表6 SCL一90总分和复原力总分对心理求助的回归分析 SCL一90总分单独作为预测变量对心理求助态度总分的回归显著,而和复原力总分一起作为预测变量 对心理求助态度总分的回归不显著,但复原力总分对心理求助态度总分的回归效应依然显著,所以SCL一90 总分对心理求助态度总分的回归显著是因为复原力总分的中介作用,见图2。 图2复原力在SCL一90总分与心理求助态度间的中介效应模型 三、讨论 和我们之前的推测相一致,很多大学生在遇到心理困扰时是否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会受到他们自身 复原力的影响。高复原力水平的被试求助意愿更加积极。复原力高的大学生,拥有更多的内外部资源,也更 加善于运用外部资源来解决问题,所以在遇到心理困扰时,更愿意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心理求助也可以看 做是高复原力大学生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因为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的帮助属于复原力概念中的外部保护 性因素。 从中介效应的检验结果可知,心理健康水平对心理求助态度的影响是通过复原力来实现的,即心理健 康状况是通过复原力间接预测心理求助态度。复原力是可以预测心理求助态度的,复原力高的人在遇到心 理困扰时更倾向于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特别是朋友支持、稳定性和自我效能可以预测心理求助态度的 14.5%。笔者认为,朋友支持在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朋友的支持和理解有助于减轻对寻求 专业心理帮助的恐惧和担忧,降低污名化效应;情绪稳定的个体在应对问题时会更加理性,更可能采取积极 有效的解决方式,因而更倾向于求助专业人员。余晓敏,江光荣2006年的研究表明,作为心理咨询当事人的 自我效能对求助意愿有明显的预测作用,心理咨询的自我效能感越高,越倾向于相信自己能在与专业的心 理卫生人员工作中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应对咨询中出现的问题并最终从咨询中获益【l 7]。可见,个体在遇到 心理困扰时,自身拥有的内外保护性资源,即复原力会影响到其求助于专业心理卫生的意愿。 [参考文献】 【1】樊富珉,李伟.大学生心理压力及应对方式『J1.青年研究,2000(6):40—45. [2lXl ̄志军,蔡水清."3-前大学生心理求助的特征、影响因素及教育对策 宜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7(5):l14一l17. 【3】张燕敏,徐一玲,章健民.浙江青少年心理问题求助方式调查分析IJ].浙江预防医学,2006,18(2):1—4. f4】江光荣,王铭.大学生心理求助行为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ll(3):180—184. f5]Flisher,A J&De Beer,J P.Chm'acteristics of students receiving counseling services at the university of Cape Town,South Africa[J]. British Journal of Guidance&Counseling。2002.30(3):299-320. 『6]Smith,C,&Carlson,B E.Stress,coping,and resilience in children and youth[J].Social Service Review,1997,71(2):231-256.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 Journal of Zhejiang Ocean Umversity(Humanities Science) 第28卷 【7]Zhang,AY,Snowden,L R,&Sue,S.Difernces between Asian and White Americans,help—seeking and utilization patterns in the Los Angeles aera[J].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1998,26(4):3 17-326. [8]Kung W W.Cultural and practical barriers to seeking mentla health treatment for Chinese Americans[J].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ical,2004,32(1):27—43. [9]Angermeyer,M C,Matschinger H&Rieder-Heller,S G.What to do about mental disorder--help—seeking recommendations of the lay Public[J1.Acta Psychiatry Scand,2002,103(3):220—225. [10]Kusher,M G&Sher K L.Fear of Psychological treatment and its relation to mental health service avoidance[J】.Professional Psychology Research and Practice,1989,20(4):25 1—257. [11】崔君红.中学生专业心理求助态度及其与羞耻感和问题认知的关系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3. [12]L ̄光荣,夏勉.心理求助行为:研究现状及阶段一决策模型[J】.心理科学进展,2006,14(6):888—894. [13]Ajzen I.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J].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1991,50(2):179—217. [14]Henshaw,E J&Freedman-Doan,C R.Conceptualizing mental health care utilization using the health belief model[J].Clinical Psychology:Science and Practice,2009,16(4):420—439. 【15】阳毅.大学生复原力量表的编制与应用[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5. 【16]魏萍.大学生心理求助与应对效能的关系[D].开封:河南大学,2008. 【17】余晓敏,江光荣.心理健康控制源、自我效能与大学生心理求助的相关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6,27(5):444—445.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iliency and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lp-seeking YANG Ying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Center,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Zhoushan 316000,China) Abstract:Object:This thesis will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iliency and psychological help-seeking and verify the theories about psychological help-seeking.Methods:The study implied stratified sampling to select 340 students from Wuhan University and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s participates.College students’Resiliency sale,college students’Psychological Help-seeking scale and Symptom Checklist 90(SCL一90)were used for the survey.Results:The total scores of resiliency and psychological help—seeking are signiifcantly correlated(r=0.36,p<0.001).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Regression analysis,the total scores of resiliency can explain 12.8%of the variance of the attitude to psychological help—seeking.Friends’support.stability and self-eficacy as predifctors can explain 14.5%of the variance of the attitude to psychological help—seeking.The resiliency is the total mediator of the mental heahh and the attitude to psychological help-seeking.Conclusion:Only through the resiliency can mental health predict the attitude to psychological help-seeking.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resiliency;mental health;psychological help-see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