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站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关于初中新生学习心理适应性调节的调查与分析

关于初中新生学习心理适应性调节的调查与分析

来源:爱站旅游


关于初中新生学习心理适应性调节的调查与分析

初一新生刚进校时,面对陌生的环境,面对新老师、新同学和一大堆教科书,面对作息时间和教学内容、形式等方面的变化,不少学生会感到不适应,以致在心理上或行为上出现一些问题。因此教师应及时了解新生的心理需要,有的放矢地帮助他们调整心态,使其尽快适应初中阶段的学习生活。学习心理是初一心理调整的重要部分,由于学习科目、内容、广度、深度的增加,学习适应性成为影响初一新生学业成绩的重要因素,尤其在小初过渡期,不仅会影响学生学习成绩,对学生自信心甚至个性的形成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本文针对这一时期初一学生学习心理的过渡、衔接展开,通过对学生学习心理适应性现状调查及结果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希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初中学习生活。

一、调查方法及量表

(一)问卷调查法、档案分析法

(二)量表

1.小学生高年级学习习惯自我查测表

2.中学生学习心理问卷,问卷共设有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目标和学习焦虑四个维度

(三)调查对象:小学部六年级学生、初中部一年级学生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分析共发放小学生高年级学习心理调查问卷143份,有效问卷131份,无效问卷12份,有效率91.61%。初中生学习心理问卷164份,有效问卷146份,无效问卷18份,有效率89.02%。

小学六年级:

初中一年级:

(二)调查分析

分析以上调查结果,小学六年级学生学习习惯处于优良状态的比例比较大(63.36%),初中一年级学生存在学习适应性问题的较多,其中以学习焦虑问题突出(66.44%)。由此可以得出,在小学升入初中时期,学生普遍存在学习适应性问题。

三、产生原因及解决方式

针对过渡期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进行如下分析,以求寻找原因,解决问题。

(一)产生学习不适应性的主要原因

1.学习内容、方式改变对学习适应性的影响

(1)科目增多、知识量增大

以我校为例,小学六年级考试科目为数、语、外三主科。升入初中后,考试科目增加为数、语、外、政、史、地、生七科,同时一节课中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量也有所增加,这些变化使得很多学生一时难以适应,不知如何分配学习时间,直接导致升学后第一次考试的失利。

(2)课程难度、深度增加,系统性、综合性增强

小学阶段各部分知识独立性强、内容浅显易懂,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只限于了解,解决问题一般也只使用一种知识或运用一种技能就可以。升入初中后,知识的难度、深度明显增加,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关联度、整体运用的综合性也显著增强。解决一个问题往往需要多种能力的综合运用,这就与学生小学阶段原有的学习模式产生了很大冲突,再加上一课时所讲授知识量的急剧增加,引发了大部分学生学习的不适应性。以至产生“头昏脑胀”、“不知所云”的现象,极大地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学习方式改变不及时

小学时期,学生的学习任务主要是在课堂上由老师带领完成,以接受学习为主。升入初中后,随着科目的增加、自习时间的设置,老师不再手把手地进行督促教育,学生的学习方式转为接受和自主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被动为主动。而很多初一学生还不能及时适应这种学习方式的转变,依旧像原来一样本堂知识在课堂上听懂后便不再复习,课前也不

做预习,导致相当多的同学出现了当时会了,考试忘记的现象。

2.学习动机和目标的缺乏

由学习内容及学习方式变化引起的学习不适应必然导致学生学习信心的缺乏。刚升入中学,学生都会对自己产生某种期待,认为这是一个新的开始,但往往是延长了学习时间、增大了学习强度、付出了努力和汗水却由于学习不得法而没有任何收获,这对学生学习自信心的培养是强烈的打击,会使学生产生迷茫、困惑,进而怀疑自身能力,产生自卑,难以表现学习主动性,甚至导致恶性循环。

其次,学习目标的缺乏也会对学习动机产生影响。由于我校处于城乡结合部,很多学生都是农民工子女,父母文化水平较低,很多家长对子女的学历要求并不高,认为混到初中毕业就可。再加上市场经济的冲击,使得部分学生自身要求降低,缺少学习需要,进而影响学习的内动力。

(二)解决方法及对策

初一时期属于学生由儿童期向青少年期过渡的阶段,心理发展还不成熟,主要存在以下特征:

1.独立性的迅速发展。他们感到自己正在或已经变成大人,也希望老师和家长把他们看作“大人”。因此,自尊心增强。

2.自我意识和性意识的觉醒。学生们开始对自己的内心世界、言行、外表形象表现出从未有过的兴趣和关注,会对异性产生较强的好奇心。因此这一阶段,往往会对穿着打扮讲究

些,对异性同学产生好感、亲近(如果不过分,我们应该认为这是正常现象)。

3.情绪和情感的特征。少年时期的情绪活动具有反映敏感、体验迅速、充满激情等优点,但他们的情绪往往呈现不稳定、不持久、过度敏感等弱点,而且情绪的两极性特点极为强烈。这一时期在情感上的特点是既有丰富多彩的优点,而又呈现不成熟、脆弱和肤浅的弱点。

4.自律行为的特征。这一时期已出现了自觉控制自己和反思自己的优点,但又常常出于内心需要、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引诱,容易冲动、盲从,甚至失去理智。

5.人生观、世界观初步形成的特征。这一时期开始对人生理想进行探索与追求,因此正是树立远大志向、形成社会责任感的关键时期。

通过对初一学生心理特征的了解,我们发现初一学生比其他年级学生具有更大的可塑性,而学习适应性的发展水平对其学习成绩甚至是自信、个性的形成都有非常显著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学生学习适应性研究,及时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引导其运用正确的学习方式、方法尽快适应初中学习生活。

(三)加强学生适应性学习的具体方法

1.加强学习适应性心理辅导

由于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及老师的变更,处于小初过渡期的学生心理波动会很强烈,一点小事就会对其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初一班主任应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加强关注,及时做好疏导。同时做好心理铺垫,在学期初说明小、初学习内容、教师教法上的不同,并适当介绍各科学习方法,打消学生对初中学习的畏难情绪,告诉他们只要方法得当、刻苦勤奋,就有

收获,就可为中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2.激发热情,树立自信心

可通过具体事例鼓励学生,说明一开始的学习不适应是必然的,但只要增强学习主动性、刻苦努力、方法得当就一定可以成功。多途径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可和学生一起分析自身学习优势,分析初中学习特点,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学生从“要我学”转为“我要学”。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使其产生自我实现需要,激发其学习热情。有了这种变化,学生就会有学习的自觉性,就会有克服各种困难的勇气和动力,就能自然地适应初中的学习。

3.培养优秀的学习态度,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方法

(1)制定学习计划,合理利用时间

小学时期,大部分同学都只是跟着老师的进度走,课外的学习也多是老师布置的,这就致使很多学生不会自己制定学习计划,而对于初中的主动性学习,学习计划又是最重要的。所以,在学期初可以指导学生制定适合于自己的学习计划,自己合理分配时间。同时要引导学生巧用“小时间”,利用课余的几分钟、十几分钟学习,积少成多。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小学高年级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也应该注重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2)培养学习主动性

学习主动性的缺乏是产生学习不适应的根本因素,所以建议从小学高年级开始教师就加强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如:教师布置自学作业、定期检查学生预习和复习情况等。而初

中教师更应该在学期初就制定各种学生学习主动性培训计划,如:定期把课堂交给学生,由学生轮流主讲等。通过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形成,只有变被动式的接受性学习为主动式的探究学习,才能使学生随着学习环境、内容的不断改变,对自己的学习方式做出及时、合理的调整和改变。

(3)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由于中学课堂知识量的增加,教师不可能事无巨细,所有都讲到,必会有主次之分,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掌握正确的、有效的学习方法。所以,对于学习方法的引导也很重要。教师可以定期开展学习方法的培训,请各科教师或成绩优秀的同学做“学习方法报告”或“学习方法交流”。教师也要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做学习方法指导,让学生学会预习、学会听课、学会抓住重点、记好笔记、学会复习、学会总结。一旦学生掌握了好的学习方法,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成绩就会得到提高。

以上是本次学生学习适应性的调查分析报告,结合我校实际再提出几点建议:

首先,小、初老师要加强沟通交流,不仅仅要交流课程内容,更主要的应该是教学方式、方法的交流、沟通。

其次,针对学生容易产生的几种学习不适应性现象,教师应该及时做好引导。但更重要的是小学教师应该在高年级阶段就做好铺垫,避免不良现象的产生。

最后,学生产生学习不适应后,教师在引导的同时更要做好心理辅导,拉近和学生的心理距离,这样便于及时了解学生所想所思,也便于学生接受建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zee.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