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站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学会平视学生

学会平视学生

来源:爱站旅游


学会平视学生

上学期,在七年级美术期末考试中,有一道绘画题: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描绘自己最喜爱的动物的形象。结果几乎所有的同学都翻开课本,查找有关动物的作品或图片进行临摹。我在考场里转了几圈,发现只有一个男生在专心致志地打草稿。整个起稿过程中,他都熟练地运用了我在课堂上给他们讲的基本技法,但我对他的印象几乎为零。考试结束了,我特意看了一下他的试卷,他叫薛**,他的试卷应该是七(8)班最优秀的一份试卷,那头牛他画得棒极了。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了他。回到办公室,我对该班副班主任大发感慨:教他们一年了,我从没有发现这个班有一个绘画人才,今天终于发现了。结果那位老师满脸惊讶:不会吧?他可是个弱智生,考试成绩经常零分的。

今年暑假前夕,一个男生气喘吁吁地跑到我的办公室,向我要电话号码。我对该生的认识始于去年我辅导他参加了一次市少儿现场写生比赛。除了知道他叫何**,绘画不错以外,我对他别无所知。可是暑假里,我接到了该生的电话。他强烈要求要跟我学画画,还要我以后有了绘画比赛别忘了他。我从与他的联系中和其他同学口中得知该生小学时,是个乖巧懂事的好学生,成绩也一直很优异,初一第一学期他的成绩还在班级里排到前几名,后来由于家庭原因(他的同学告诉我,他的父母对他疏于管理,他的妈妈还经常带他去舞厅),再加上老师们关注较多的不是优秀生就是后进生,作为一个普通学生的他,为了得到老师更多的关注,就开始学坏了。他甚至故意犯错误,让老师找他谈话。还结交了一些不良的青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他绘画很棒,就辅导他参加了比赛,并获得了二等奖,这让他开心不已。他更加信任我,对绘画也是情有独钟。有一次,他竟然打电话问我,如何才能考取美术院校,我告诉他:专业过硬,文化成绩中等以上,当然首先要考取高中。后来,他给我发了条短信:老师,其实我不是个坏学生,我也想学好,也努力做过,就是不能坚持!现在,我决定了,一定要考上高中,上我理想的学校!

可以说这两个学生是两种学生群体的代表,而这两类学生恰恰是最容易被遗忘的人群。对于弱智学生,我们通常采取放弃的态度;对于一般的学生,我们往往觉得不用操心太多,殊不知这种忽视,有可能会挫伤一部分自律能力差的学生的积极性和进取心,甚至会伤害到一些渴望被关爱的学生的自尊心。

事实上,每个学生都有一个极其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如果抛掉学习成绩不看,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每个学生都是那么可爱,关键在于作为老师的我们要善于发掘他们的潜力,学会赏识他们。因为他们就像阳光下的小树,只有勤于管理,才能让他们健康茁壮地成长。弱智少年周洲,智商几乎为零,但他可以从容地指挥各种大型乐队;天才儿童仲永,因为疏于培养,最终泯然于众人。而作为人类智慧的传播者,我们又怎能错过一个又一个可能会成为天才的学生呢?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对一个人最大的伤害不是打和骂,而是漠视。所以,当我们带着神圣的使命站在讲台前,我们的目光就不应该只是向上看,看那些出类拔萃的优秀生。也不应该只是向下看,看那些有可能成为绊脚石的后进生。我们应该学会平视他们,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沐浴着老师温暖的目光慢慢地成长。。。。。。

给学生写信,与学生沟通 ——由一次作文教学引发的感想 学生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个体,在他们的内心里,也有许许多多的话想对老师诉说。平时嘛,没有机会跟老师说,在某种程度上也不敢对老师说,特别是那些所谓的“差生”。老师在平时处理班上的有些事情时,也难免有错的时候。如果老师不给学生诉说的机会,老师不给学生解释的机会,学生内心深处的结就永远解不开。 在一次作文中,我惊奇地发现,学生的内心世界真是太丰富了。作文的要求是让学生说一说真心话,把你想对老师说的话写下来。我在批改学生的作文时,我惊呆了:有说我说话不算话的,有说我对学生有偏见的,有说我在处理某件事情时带有感情色彩的等等。说实话,我自认为我是一个

称职的老师,为什么学生会有这些不同的看法呢?静下心来想一想,那就是和学生缺少沟通,特别是面对面的沟通。一个班七八十个学生,一个一个的面对面沟通,那需要多少时间呀,效果又如何呢?想来想去,我决定给每个学生写一封信。事实证明我的大胆选择没有错,我用我的实际行动赢得了学生对我的尊重。我在给每个学生的回信中,都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了具体分析,或提出解决方案,并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学生提出了期望。在作文评讲时,我把给学生的回信连同学生的作文本一起发到学生的手中,当同学们看到我写给他们的一纸书信时,个个都被感动了。从那以后,我和学生的关系相处得更加融洽了,和学生成了真正的知心朋友。 简单的一纸书信,给予学生的不仅仅是提出问题的答案,而更重要的是让每个学生都领悟到了老师对学生的那一份尊重。

孩子处理恐惧和情感的最理想方式是与你交谈。然而在实际上,孩子在被问到“你感觉怎样?”时,往往会缄默不语。他们会把自己的感受告诉给某个中间对象,比如一个木偶或一个喜欢的洋娃娃。你可以自己拿一个木偶,把另一个给你的孩子。你手里拿着的木偶问孩子的木偶他在想些什么,通常情况下孩子会通过他的木偶来说出自己的情感。如果你的孩子担心你会对他的情感作出批评的话,这种替身对他来说就不会具有多少威胁。

做一个为孩子着想的倾听者

在向孩子解释之前首先体会他的情感。设身处地地从孩子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是你对孩子的敏感的一部分,而对孩子敏感正是依附性养育的核心内容。要真正地体会孩子的情感,你就必须进入孩子的心灵,从他的角度来观察世界,努力去感受他的情感。逻辑反应永远代替不了对别人情感的共鸣。孩子们是不讲逻辑的。你可以对孩子说储藏室里根本就没有什么怪物,但是只要孩子实实在在地感到害怕,那么逻辑解释根本就是徒劳无益的。你首先应该面对的是孩子的情感,要鼓励孩子相信你,然后再来运用你具有逻辑性的、成熟的智慧。这种方法无论是对于大一点的孩子还是对于年龄幼小的孩子都是十分有用的。在你

能够与孩子们进行真正的沟通之前,他们首先必须相信你确实明了(尽管无须赞同)他们的观点。对于10岁刚出头的孩子(或者10多岁的孩子)来说,没有什么比意识到父母不理解她的观点更令她烦恼的了。你可以尝试采用下面的方法来做一个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的倾听者:

· 要承认孩子的情感(不要这么说:“你压根不必害怕那条大狗,”而应该说:“那条狗真的很大,而大狗是很吓人的。它汪汪叫,有没有把你吓得跳起来?”)。

· 在脸上应该表现出和孩子心怀同感的表情。

· 心怀同感地倾听孩子向你诉说自己的情感(但如果他大声尖叫、乱踢乱咬或者责怪别人,就不要这样做。)

· 诱导孩子去解释为什么他会有那样的感受和情感。

进入孩子的心灵、用孩子的眼光来看问题,这种能力是十分有用的教养手段,它开始于孩子的婴儿期,是在孩子和父母相互学习彼此身体语言的过程中形成的。你对孩子心怀同感,将赋予他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的本领。能够读懂人与人之间的微妙暗示是在社交生活中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zee.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