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站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儒家生命观对生命教育的三个启示

儒家生命观对生命教育的三个启示

来源:爱站旅游
本页已使用福昕阅读器进行编辑。福昕软件(C)2005-2007,版权所有,仅供试用。

本页已使用福昕阅读器进行编辑。福昕软件(C)2005-2007,版权所有,仅供试用。

学术 研究 命各有其存在的理由与价值。而人作为天地间之 最贵,在珍重自己生命的同时,要将对自我生命 括人的生命和一切生物的生命,都是神圣的时候, 他对生命的理解才是完整的。儒家倡导的“仁者 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民胞物与”“仁民爱物”“品 物咸亨”告诉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每一种生物 无论其进化程度如何,存在样式如何,都应该得 到人的尊重与爱惜。因此,人类应该自觉担负起 的体验延伸于他人及天地万物,兼爱自然万物。 儒家对万物表现了恻隐之心和“无伤”的悲 悯情怀。孔子的“钓而不网,弋不射宿”(《论语· 述而》),孟子的“数罟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梁 保护天地万物生存与发展的责任,履行维护整个 惠王上》),都显示了对自然万物的仁爱之心。北 宋张载提出了“民胞物与”的著名命题。程颢把 遵循自然界“生生”规律同人的善良品德联系起 来,提出了“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和“物我 兼照”的观点。朱熹进…步指出:“天地以生物 为心者也,而人物之生,又各得夫天地之心以为 心者也。”(《朱文公文集》卷六十七)可见,儒 家对我与并生之万物视如伙伴,心存尊重,养成 助长,厚生利用。 儒家重生爱物的思想对于当前青少年生命教 育基点的确定具有重要启示。根据儒家的思想及 当前青少年生存状况和生命教育的实际,我们认 为青少年生命教育应该建: 在以下三个基点上。 珍重自己的生命。天地之间,人为最贵,但 又是渺小而脆弱的,始终受着病痛、死亡的威胁。 人生过程是单向的,是不可逆的,是短暂的,因 而活着是美好的。所以每个人都应珍惜自己的生 命,拒绝白毁,防范危险。要善待自己,掌握好 生活节奏,调整好体力精力的支出,拒绝那种摧 残身体、挥霍健康的生活方式。还要意识到,健 康的活着,不只是对生命的自我尊重,也是为亲 人负责。 尊重同类的生命。“人之生,不能无群。”(《荀 子·富国》)在人类这一_共生共荣的共同体中,每 个人都有同等的地位和价值,都应该得到自己 和别人的尊重,所以每个人不能只重视自己的生 命而漠视他人的生命。珍重自己的生命总是与尊 重他人的生命联系在一起的,善待别人就是善待 自己,伤害别人最终会伤害自己。 爱惜他类的生命。生命,不仅指人的生命, 它包括所有的生物。只有当人认为所有生命,包 生态系统平衡的义务。 珍重自己的生命、尊重同类的生命和爱惜他 类的生命构成了生命教育的基点。反观当前的青 少年生命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只重视珍重自 己生命的教育,而轻视尊重同类生命的教育,更 忽视爱惜他类生命的教育,导致生命教育基点和 生命教育内容的残缺。 二、“孔颜乐处”的处世态度与 生命境界的追求 生命不仅是一个存在,还是一一个过程,而这 过程是极为复杂的,人生的顺、逆、苦、乐各 种境况都会在这一过程中遇到。如何在各种境遇 面前,特别是面对艰难困苦时,保持积极的生活 态度,是儒家生命观的重要内容。 在这方面,最为突出的就是儒家所倡导的“孔 颜乐处”。“孔颜乐处”是指不计较外在的名利得 失,不在乎处境的艰难困苦,保持乐以忘忧的精 神境界和豁达的处世态度。孔子自己就过着“饭 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论语· 述而》)的生活。他称赞其弟子颜回:“一箪食, 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论语·雍也》)应该说,“孔颜乐处” 之乐并不是贫贱本身,而是指他们已经超越了贫 贱与富贵,达到了…种崇高的精神境界。有了这 种精神境界,即使有人所不堪的贫贱与困苦,也 不会因此而失却心中的宁静与快乐。“孔颜乐处” 的精神境界和处世态度成为成就君子品格的重要 传统,它激励志士仁人不畏艰苦生活,勇于面对 恶劣环境,不懈追求崇高理想和精神安乐。 1 5 本页已使用福昕阅读器进行编辑。福昕软件(C)2005-2007,版权所有,仅供试用。

学术·研究 “孔颜乐处”的价值在于告诉人们,在一个 人的生命运动过程中,除了荣华富贵之外,还有 要经受各种物质享受的诱惑,更要避免误入歧途。 这两种情况,都有可能影响青少年美好品行和价 值观念的形成。应该说有差距是难以根除的 现实,靠自己的奋斗改变家境的贫困也非常艰难, 但我们可以以不卑不亢和泰然自若的态度去对待 严酷现实,消除自卑心理,释放心理压力。儒家 主张不以财富地位论人,而以德论人。地位卑微、 些更为崇高的东西,如善良的心地、正直的品 性、高尚的人格、宁静的心灵等。“孔颜乐处” 正是人们超越贵贱、利害得失、顺境逆境所 表现出来的崇高的生命境界。 对成长中的青少年,生命教育应该弓l导他们 在面对各种生活境遇特别是身处困难、贫穷、挫 折等恶劣环境时,泰然处之,追求“孔颜乐处” 的生命境界。而这一点,正是当前的生命教育所 缺乏的。 生活贫困的人和地位高贵、生活富足的人可以获 得同等的人格尊严。我们的生命教育要让青少年 认识到“富”不等于“贵”,要做到“富而不骄”; “贫”不等于“贱”,要做到“穷而不馁”。 第一,以“乐天知命”和刚健自强的态度面 对挫折和困苦。挫折、困苦是引起青少年自毁、 堕落的重要原因。生命教育要引导青少年对面临 的挫折和困难要“乐天知命”。“知命”就是认识 三、“义以为上”的人生价值观与 生命教育层次的提升 人生在世,需要安全、健康等保障生命存在 生命运动的自然规律,艰难困苦和挫折的不可避 免性:“乐天”则是在认识这些必然性基础上获 得的自由,以乐观、坦然、潇洒的态度去对待 艰难困苦和挫折。“颜回真正令人敬佩的,并不 是他能够忍受这么艰苦的生活境遇,而是他的生 的物质条件,需要人际和谐、精神愉悦等影响生 命质量的精神条件,但是,人生的核心问题应该 是生命价值问题。儒家“义以为上”的人生价值 观就是对生命意义的终极追寻。“义以为上”的 人生价值观内涵极为丰富,从生命观的角度看, 活态度。在所有人都以这种生活为苦,哀叹抱怨 的时候,颜回却不改变他乐观的态度。只有真正 的贤者,才能不被物质生活所累,才能始终保持 心境的那份恬淡和安宁。”【l 如果说“乐天知命” 是对挫折和困苦的顺应和认识,那么刚健自强是 在“乐天知命”基础上化解困难的努力和积极进 最能集中体现的就是其生死观。 儒家所重之“生”,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 是指人及世界万物的生命存在:二是指人的生命 的价值。前者注重的是生命存在的形态与过程性, 后者关注的是生命的终极意义。要对生命价值作 取的精神。只有经过挫折和困苦的磨炼,才会有 坚强的意志;只有在逆境中奋发努力,才会得到 出认识和评价,对象必须是完整的生命。因而儒 家先哲们不仅重“生”,而且亦重“死”,认为生 与死是生命的两个端点。荀子说:“生,人之始也: 死,人之终也:始终俱善,人道毕矣。故君子敬 始而慎终,终始如一。”(《荀子·礼论》)儒家重 才能的增长。所以,只有把“乐天知命”和刚健 自强两者结合起来,才会既冷静又积极地面对挫 折和困苦,而不会因此消沉绝望。 第二,以不卑不亢和泰然自若的态度面对贫 富贵贱。随着我国社会阶层的分化,不同阶层对 “死”,并不是关注死亡本身,而是关注人的生命 终结的意义。在儒家看来,人不仅要有有质量的 社会资源的享有程度发生巨大变化,差距过 大问题凸显,造成了一部分青少年的人生观、价 值观和心理上的严重失衡。对于家境贫困的青少 生命过程,还要有完美的生命结局,这样的人生 才是有价值的完美人生。 生有涯,死有期,在有限的生命中实现价值 的最大化,这是儒家所追求的重要目标。如何能 年来说,要承受生活的压力,甚至还要遭受来自 世俗的势利歧视;对于家境富裕的青少年来说, 超越生命有限性呢?儒家将之落实在道义价值的 1 6 本页已使用福昕阅读器进行编辑。福昕软件(C)2005-2007,版权所有,仅供试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zee.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5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