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站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奇迹学校读书笔记

奇迹学校读书笔记

来源:爱站旅游
《奇迹学校》读书笔记

遵道学校俞华平

有进步的愿望,又总是缺乏行动,这就是懒惰。感谢工作坊下达的读书任务。任务,就是压力,也是动力,在大家的带领下,不断前行。以下,是我边读《奇迹学校》边写下的部分读书笔记。

01 关于封面,非常醒目地几句话:“纽约市长称该校为‘美国杰出典范’”;“震撼美国教育界的教学传奇”;“美国总统亲赴她的学校后,呼吁全美学校都应以之为楷模”;“《福布斯》盛赞她为美国全民义务教育设立了黄金准则”等等。这样的封面确实震撼,这样的光芒和头衔让人称奇。尤其是她学校入学新生,学习水平都比一般学生落后,但是短短几年内,进步神速,名列纽约州榜首,真正让人难以置信。我平日读书不多,对教育名家尤其是国外的教育家知之甚少,于是怀着敬仰与好奇,气定神闲,翻开充满墨香的书页。

02 第一章,梦想成为一名教育者。这是黛博拉的回忆录,是她一步步成为一名伟大教育者的艰辛之路,也是一部激动人心、感人肺腑的励志长篇。黛博拉梦想成为一名教育者,结果成为一名感动世界的教育家。想起年少轻狂,读师范时参加演讲竞赛,梦想是成为一名教育家。哪怕是刚上班那几年,也认为自己会在教育上有一番作为。时过境迁,才知真乃笑话矣。是的,我对自己说,怀着教育情怀,做一个实实在在、勤奋工作的基层教育工作者,就才是成熟。

03 乔尔,黛博拉最钦佩的人,不但是好丈夫,还是真正的男子汉。书中几次描述罹患白血病的乔尔平静、坦然地面对痛苦的治疗甚至是死亡。“大家都围在乔尔的病床旁边,而乔尔和往常一样,讲起了笑话。”这,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面对疾病与死亡,痛哭流涕能带来什么?自己的更痛苦,亲人的更痛苦。突然想起一则微信:向死而生,从死亡的角度看向生命,就会懂得如何更好地活在当下。

04 人生的意义何在?这是黛博拉高四时候的人生之问。我们每个人,在年轻的时候,可能都会有这样一问。然而,囿于种种原因,我们的人生之路大多不外乎学习、工作、结婚、生子,然后„„然后怎样?几十年后,我们还在原地,思考这一切为了什么?那么人生的最终目标是什么?没有人能给你主意,也没有人能够帮助你,唯一的,靠你自己。从另一个方面说,在浩瀚的宇宙面前,个人

的人生实在是太渺小了。平静地工作,平静地努力,平静地变老,也算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意义吧。

05 关于教育理念。每每看到“教育理念”这一词语,总是会问自己的教育理念是什么。对于目前的中国教育,从来就不缺乏教育理念,教育高层的、学校的、专家的、自己的,无所不至,无所不含,无所不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是我想,万法归宗,还是要落脚在一个“人”字。教师写一篇教育教学论文,不谈点或者引用一点教育理念,好像就不是一篇好论文;到一所学校去参观,校长不讲讲学校先进的教育理念,好像都不好意思开口;培训听专家讲座,不来点国际化前瞻的教育理念,好像这培训的钱都拿得不应该„„是的,教育需要理念,但绝不是惟理念;教育需要理念,绝对是接地气的理念。黛博拉博士论文谈到了她的教育理念:“教育就是要塑造学生的世界观与品质。”她写到:“教育的最高形式应该是向学生传达信息,而不是把思想强加给学生。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应该只是给学生构造一个知识体系,让学生在体系内有自己的创新。”这就是青年时期黛博拉的教育理念。

06 第二章,为了帮助更多的孩子。既要承受丧夫之痛,又要独立抚养三个未成年孩子,黛博拉所面对的困难,可想而知。这一章里,在《芝麻街》工作的黛博拉,写下了自己的教育愿景:“指导家长养育能为社会做贡献的秉性优良的孩子。”我在想,这一愿景对于中国学校办教育至少应该具有借鉴意义吧。这一章里,黛博拉也给我们比较详细的说明了为什么要致力于帮助更多的孩子。她谈到美国社会很多问题,谈到时代广场的流浪者收容所,谈到许多努力克服困难的伟大母亲,谈到像克里斯托夫一样命运多舛的底层孩子„„黛博拉认为,要解决这些不公平,解决这些社会问题,惟一的答案是:教育。

07第三章,给教师充分的自主权。这里谈到了“合约学校”和“特许学校”,我百度了一下,也没怎么看明白。美国的“特许学校”虽然是公办民营,但又和我国的公办民营学校在运作上有所不同。可以明白的一点是,特许学校的运营者有更多的自主权,有灵活的办学方式,可以给学生们提供更好的教育,而这才是教育之本。读到合约学校的时候,我又笑了,其实之前就了解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教育也有很多死板的条条框框,也有千人骂万人指的充满了繁文缛节的官僚作风。想起这么多年一些专家说起外国就是月亮圆,说起西方教育就是跪拜,悲哀

的奴才。现在我们的教育,西方不也在学么。

08 关于爱迪生教育团队推行的“让所有老师成功”的教学计划。联想到我们各地红遍全国,校校争学的XX学校课堂教学模式:“先学后教”模式、“三三六”模式、“七二一模式”、“大单元模式”„„个人觉得这些模式与爱迪生团队推行的教学计划有本质上的相同相通之处。全校或者全县全市的所有教师用一种教学模式来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强行规定老师们上课时应该说什么、做什么。这样的统一教学模式,使教师失去了教学自主权,使教师无法决定自己的教学方式,教学个性化发展受到严重压抑,学生个性化培养受到限制,从而影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09 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应该“自下而上”,而非“自上而下”。学校,不应该被教育行政摆布,教师不应该被教育摆布,不应该被家长、被学生、被学校摆布。学校、教师,要有充分的教育自主权。教育同质化现象在我们当前仍然比较严重,比如各个学校都在创自己的特色,表面看各不相同,但其实把各个学校特色建设材料的题目相互调换一下,好像有没有多大违和感。为什么每所学校都要办特色,几千人的学校办特色,近百人的学校也要办特色,特色从何而来?造假?可不可以以区域或县域为单位创建特色?又联想到目前我们的师德建设,难道真的需要我们每所学校都去轰轰烈烈搞师德师风建设么?再联想到我们统一标准的各种检查、评比、督导„„学校、教师可以说是殚精竭虑地疲于应付,这对学校、教师有什么好处,对学生有什么好处?

10 这一章里谈到了德鲁克的作品《21世界的管理挑战》里的一句话:脑力劳动者的生产力中更重要的因素是劳动者的态度。黛博拉认为,这种思想应该运用到教育系统中。这是因为老师们是优秀的脑力劳动者,现在却被当成体力劳动者对待。为什么老师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就是因为作为脑力劳动者的老师自主权不够,变得被动和冷漠。因此,对于教师来说,要发展,还需要更多的自主权。回到我们当下,教育行政确实给教师的自主权不够,担心老师出错达不到要求,从而总是以各种文件、制度、方案的形式对教师下达这样那样的要求、命令,从而造成教师多数只是机械执行,向着一个方向,统一要求,生怕偏离一点轨道,缺乏自主和创造发展。对于基层学校来说,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不妨在严格管理的同时,对学校办学、教师教育教学工作适当放权,让学校、教师有更多的自由

个性发展空间。

教育的重点不在于开发产品,而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如果作为脑力劳动者的教师被当成体力劳动者,缺乏自主和创新,又怎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个性化人才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zee.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