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前言】
宏观经济学是一门理论经济学, 它通过对国民经济总量相互关系的研究, 揭 示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的矛盾、 宏观经济变化规律以及政府的经济政策对国民经 济的影响。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可分为宏观经济理论和宏观经济政策两大部
分,这是由其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决定的。 理论部分主要包括国民收入核算理论, 收入支出分析理论、 IS-LM 模型理论,总供求分析理论、通货膨胀与就业理论、 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 国际收支与国内经济的理论等。 宏观经济政策部分以 宏观经济理论为基础,主要包括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政策手段、财政政策、货 币政策、 收入政策等。 在分析政府的经济政策时, 重点放在企业如何预期和适应 政府政策变化以及政府政策变化对企业经营环境的影响等方面。
宏观经济学自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来, 内容不断演进, 材料不断更新, 对 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各种矛盾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 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规律的 探索越来越具体深入。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学生应对宏观经济运行机制有全面系统的了解, 能用宏 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 理解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对企业经 营管理的影响, 懂得如何预期和适应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 提高其驾驭企业 经营管理的能力。
【教学时间分配】
内
第一讲 第二讲 第三讲 第四讲 第五讲 第六讲 第七讲 第八讲 第九讲 第十讲 第十一讲 第十二讲
导论 国民收入核算 国民收入的决定( 1) 国民收入的决定( 2) 总需求与总供给( 1) 总需求与总供给( 2)
宏观经济政策 经济周期 经济增长 失业与通货膨胀 开放的宏观经济 宏观经济学流派
容
讲 授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实践
第一章 导论
(一)目的与要求
1. 了解宏观经济学的特点;
1
2. 掌握国民收入核算中五个基本总量的概念以及相互之间的换算关
系;
3. 会用两种方法计算国民生产总值;
4. 了解什么是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与名义国民生产总值; 5. 了解什么是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
6. 掌握两、三、四部门经济中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与恒等关系。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1.主要内容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什么是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了解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和所利用的研究手段。
第二节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1.主要内容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流量与存量;利率与现值。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掌握各组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第三节 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1.主要内容
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宏观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形成; 新古典学派与新凯恩斯学派的争论。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历史。
(三) 课后练习
1.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它与微观经济学有什么区别 ? 2.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什么 ?
3. 请谈谈宏观经济学派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 .
4. 你认为当前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
(四) 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章教学主要采用的方法是讲授法,辅助手段为课堂讨论。
第二章 国民收入核算
(一)目的与要求
1. 了解宏观经济学的特点;
2. 掌握国民收入核算中五个基本总量的概念以及相互之间的换算关
2
系;
3. 会用两种方法计算国民生产总值;
4. 了解什么是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与名义国民生产总值; 5. 了解什么是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
6. 掌握两、三、四部门经济中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与恒等关系。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国民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 1.主要内容
国民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支出法;收入法;部门法;核算中的其他问题。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能运用三种方法核算 GDP。
第二节 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关系 1.主要内容
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关系。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两部门经济中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与恒等关系; 三部门经济中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与恒等关系; 四部门经济中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与恒等关系。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理解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关系。
第三节 价格指数与失业率 1.主要内容
价格指数与失业率。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价格指数;
名义 GDP与实际 GDP;失业的计算。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能应用两个指数来分析宏观经济状况。
(三) 课后练习
1. 试述 GNP、GDP、NNP、NI、PI、DPI(个人可支配收入)之间的关 系;
2. 试述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关系; 3. 试述名义 GDP与实际 GDP的区别; 4. 消费物价指数衡量什么? 5. 如何计算失业率?
(四) 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章教学主要采用的方法是讲授法,辅助手段为课堂讨论。
第三章 国民收入决定
(一)目的与要求
3
1.了解总需求的构成;
2.会用消费函数决定均衡国民收入; 3.会用储蓄函数决定均衡国民收入;
4.掌握乘数理论,并会计算投资乘数、政府购买乘数、税收乘数、 政府转移支付乘数和平衡预算乘数;
5.掌握加速数理论,并会结合乘数理论解释短期经济波动现象; 6.了解投资函数,掌握什么是资本的边际效率和投资的边际效率; 7.掌握 IS 曲线,即产品市场的一般均衡; 8.掌握 LM曲线, 即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会画出LM曲线的三个区
域并理解其的经济含义;
9.掌握 IS-LM模型,即两个市场同时均衡的利率和收入的决定;
10. 掌握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哪些是影响财政政策效果的
因素,在 IS-LM 模型中的财政政策乘数效应是什么;影响货币政 策效果的因素又是哪些,在 IS-LM 模型中的货币政策乘数效应又 是什么;
11. 掌握挤出效应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12. 理解凯恩斯主义的极端情况和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并会用图描
述;
13. 会进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使用。
(二)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1.主要内容
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总需求的构成;总需求与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消费函数、总需求与均衡国民收入; 总需求与国民收入水平的变动;乘数理论。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在总供给为既定时总需求如何决定国民收入? 理解平均消费倾向与边际消费倾向的变化规律。 “消费之迷”是怎么回事?
第二节 利率的决定 1.主要内容 利率的决定。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货币的需求;货币的供给;利率的决定;利率的传导机制。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找出影响货币需求的变量。 第三节 IS —LW模型 1.主要内容 IS —LW模型。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4
IS 曲线,LM曲线,IS—LW模型。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掌握 IS 曲线及 LM曲线上点含义。
第四节 IS —LW模型与宏观经济政策 1.主要内容
IS —LW模型与宏观经济政策。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财政政策的影响;货币政策的影响;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何时财政政策最有效,何时货币政策最有效?
(三) 课后练习
1. 按凯恩斯主义,经济是否会自动实现均衡? 2. 简述乘数、边际消费倾向、平均消费倾向。 3. 什么是“挤出效应”? 4. 什么是“流动性骗好”?
5. 简述 IS 曲线、LM曲线、IS-LM 模型。 6. 为什么 IS 曲线的斜率为负? 7. 为什么 LM曲线的斜率为正?
8. 在什么条件下财政政策将会失效,什么条件下最有效? 9. 在什么条件下货币政策将会失效,什么条件下最有效?
(四) 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章教学主要采用的方法是讲授法,辅助手段为课堂讨论。
第四章 总需求和总供给
(一)目的与要求
1. 了解总需求函数和总需求曲线,会从 IS-LM 模型推导出总需求曲 线;
2. 了解总供给函数和总供给曲线, 掌握长期总供给曲线和短期总供给 曲线,会解释两者不同形状的原因;
3. 了解总需求变动对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影响: 经济萧条与高涨的 说明;
4. 掌握短期总供给变动对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影响:滞涨的形成。
(二)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总需求曲线 1.主要内容 总需求曲线。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总需求和总需求曲线;总需求曲线的变动。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微观经济中的需求曲线与这里的总需求曲线都向下,一样吗?
第二节 总供给曲线 1.主要内容
5
总供给曲线。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长期总供给曲线;短期总供给曲线;总供给曲线的变动。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分析总供给变动对经济的影响。 *第三节 宏观总量的短期均衡 ( 选学) 1.主要内容
宏观总量的短期均衡。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短期均衡与经济波动;总需求冲击;总供给冲击。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假定中央银行 A关注价格水平的稳定, 而中央银行 B则关注如何使 产出和就业水平保持在自然率的水平上。 现假定经济面临不同的外 生冲击因素:
(1)外国收入减少; (2)石油价格上升。
(三) 课后练习
1. 解释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
2. 简述税收的增加对利率、收入、消费和投资的影响。 3. 简述货币供给的减少对利率、收入、消费和投资的影响。 4. 宏观经济中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的区分。
5. 在何种情况下, AS曲线是水平的、垂直的、向上倾斜的?
6. 试举出若干中国经济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总需求冲击和总供给冲 击如何导致宏观经济的短期波动。
(四) 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章教学主要采用的方法是讲授法,辅助手段为课堂讨论。
第五章 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
(一)目的与要求
1. 掌握经济增长的概念, 会比较其与经济发展的区别; 了解经济增长 的源泉以及研究经济增长的方法;
2. 掌握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 包括模型的假设前提, 基本方程, 两个问题的回答和最后的结论;
3. 掌握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包括理论的假设前提, 基本方程, 理解 其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动态过程;
4. 掌握新剑桥经济增长理论: 包括理论的假设前提, 基本方程, 理解 其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动态过程;
5. 掌握普尔普斯的资本的黄金分割律;了解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 6. 了解经济周期理论, 会用乘数—加速数模型解释经济周期中四个阶 段的形成原因。
(二)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经济增长理论概况 1.主要内容
经济增长理论概况。
6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什么是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的基本特征;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与现状;
经济增长的源泉:资本、劳动、技术进步。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区别。 第二节 经济增长模型 1.主要内容
经济增长模型。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一、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 1.哈罗德模型的基本假没。 2.哈罗德模型的基本公式。 3.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条件。 二、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1.新古典模型的基本假设。 2.新古典模型的基本公式。 3.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条件。 三、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 1.新剑桥模型的基本假没。 2.新剑桥模型的基本公式。 3.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条件。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比较三种模型的假设前提的区别。
﹡第三节 经济增长理论的深化 ( 选学) 1.主要内容
经济增长理论的深化。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缺陷;新经济增长理论; 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应用所学理论谈谈如何促进中国经济增长。
第四节 经济周期 1.主要内容 经济周期。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经济周期的含义;经济周期的阶段;经济周期的分类; 现代经济周期理论概况;乘数—加速原理相互作用理论。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解释经济周期四阶段如何形成的。
(三) 课后练习
7
1. 经济增长的源泉有哪些?
2. 简述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联系与区别。
3. 在索洛模型中, 人口增长率对一个经济稳定状况的收入水平, 以及 一个经济的增长率有什么影响?
4. 为什么说技术进步是长期中人均产出持续增长的唯一源泉? 5. 新经济增长理论在以往的基础上有什么发展? 6. 有那些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
7. 经济周期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分别有什么特征?
(四) 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章教学主要采用的方法是讲授法,辅助手段为课堂讨论。
第六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
(一)目的与要求
1. 了解充分就业的含义;
2. 了解自然失业的含义与分类;
3. 理解紧缩性缺口与膨胀性缺口的含义; 4. 理解凯恩斯对需求不足失业的解释; 5. 了解通货膨胀的概念和分类;
6. 掌握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理解通货膨胀对经济产生的影响有哪
些;了解政府针对通货膨胀而采用的政策;
7. 掌握 phillips curve (分为长期和短期)以及价格调整曲线; 8. 了解不同学派对菲利浦斯曲线的不同解释及政策含义;
9. 了解恶性的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 它对经济造成的影响以及制止的 措施。
(二)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失业理论 1.主要内容 失业理论。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失业的定义与衡量;充分就业的含义;自然失业;周期性失业; 隐蔽性失业;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失业的经济损失。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了解各种类型的失业。
第二节 货币与通货膨胀的基本知识 1.主要内容
货币与通货膨胀的基本知识。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货币的职能、类型与数量;货币的数量方程式;通货膨胀的概念; 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通货膨胀的分类。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解释通货膨胀的实质。 第三节 通货膨胀理论
8
1.主要内容
通货膨胀理论。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理论;
供给推动的通货膨胀理论: 工资的推动, 利润的推动, 进口的推动; 供求混合推进的通货膨胀理论;结构性通货膨胀理论; 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比较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和供给推动的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
第四节 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1.主要内容
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凯恩斯的观点:失业与通货膨胀不会并存;
菲利浦斯曲线: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交替关系;
短期菲利浦斯曲线与长期菲利浦斯曲线: 货币主义与理性预期学派 的观点。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比较各学派对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关系的观点。
(三)课后练习
1. 自然失业率由哪些因素决定?
2. 简述摩擦性失业与结构性失业之间的差别。
3. 货币有哪些基本职能?通常有哪些指标可以用来测算货币数量? 4. 说明菲利普斯曲线的形状, 为什么菲利普斯曲线所反应的替代作用 可能消失?
5. 如何区分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和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6. 判断通货膨胀的性质对于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有何重要意义?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章教学主要采用的方法是讲授法,辅助手段为课堂讨论。
第七章 宏观经济政策
(一)目的与要求
1. 掌握财政政策的内容与作用: 包括理解什么是自动稳定器; 什么是 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政策工具有哪些;了解财政政策的作用以及 局限性;
2. 比较功能财政和平衡预算财政思想; 掌握对充分就业预算盈余的理 解;了解公债和赤字的关系;
3. 了解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职能;掌握凯恩斯的三大货币需求理
论;熟练掌握银行的存款创造原理, 理解基础货币、 货币供给和货 币创造乘数的概念及相关关系;
4. 掌握货币政策及其工具; 理解什么是凯恩斯的流动偏好陷阱及其形 成的原因;了解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5. 了解供给管理政策的内容与作用。
9
(二)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宏观经济政策概况 1.主要内容
宏观经济政策概况。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宏观经济政策工具:需求管理、供给管理; 宏观经济政策的发展与演变。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了解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
第二节 财政政策 1.主要内容
财政政策。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财政政策的内容与运用;内在稳定器; 赤字财政政策;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财政政策有哪些手段?分别在什么情况下采用?
第三节 货币政策 1.主要内容
货币政策。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货币政策的基础知识;
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的机制,工具与运用; 货币主义的货币政策。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货币政策有哪些手段?分别在什么情况下采用?
*第四节 供给管理政策 ( 选学) 1.主要内容
供给管理政策。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收入政策: 工资—物价冻结, 工资—物价指导线, 税收刺激计划; 指数化政策:工资指数化,税收指数化;
人力政策:人力资本投资,完善劳动市场,协助工人进行流动; 经济增长政策:增加劳动量,资本积累,技术进步,平衡增长。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了解供给管理政策的基本内容。
(三) 课后练习
1. 简述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宏观经济政策是怎样发展和演变的? 2. 财政政策为什么存在挤出效应? 3. 说明影响政府预算赤字衡量的问题。
10
4. 银行的存款是怎样创造货币的?货币创造乘数与哪些量有关?又 是如何决定的?
5.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分别在什么情况下失效,各有什么局限性? 6. 简述各种供给管理政策。
(四) 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章教学主要采用的方法是讲授法,辅助手段为课堂讨论。
第八章 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理论
(一)目的与要求
1. 了解开放经济的含义;
2. 掌握国际收支的三个主要项目; 3. 掌握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
4. 理解开放经济中总需求与封闭经济中总需求的区别; 5. 掌握总需求与出口变动对内在均衡与外在均衡的影响; 6. 了解对外贸易乘数,出效应与回波效应; 7. 了解对外贸易政策,汇率政策。
(二)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开放经济理论概况 1.主要内容
开放经济理论概况。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开放经济的含义;开放程度的衡量;开放条件下的总支出; 对外净投资与净出口。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开放经济中的总支出与封闭经济有何异同 ?
第二节 国际收支 1.主要内容
国际收支。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编制图际收支平衡表的基本原则;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内容; 国际收支的均衡与不均衡;国际收支调节理论; 国际收支调节政策。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国际收支账户的分类有哪些?如何平衡? ﹡第三节 汇率理论 ( 选学) 1.主要内容
汇率理论。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外汇和汇率;汇率的决定;固定汇率制;浮动汇率制; 战后西方各国汇率制度的演变。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我国现在采用的是什么汇率制度?
11
﹡第四节 开放经济中的国民收入均衡 ( 选学) 1.主要内容
开放经济中的国民收入均衡。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开放经济中的总需求; IS—LW模型与国民收入均衡; 国民收入均衡的变动:国内总需求的增加,出口的增加; 其他因素变动对国民收入均衡的影响;
开放经济中国民收入调节的原则:最优政策配合。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理解从传统 IS-LM 模型到开放经济中的均衡的推广过程。
﹡第五节 对外经济政策 ( 选学) 1.主要内容
对外经济政策。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对外贸易政策:关税政策、非关税壁垒; 汇率政策:汇率贬值政策、汇率管制政策; 对外投资政策;国际经济关系的协调。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解释各种政策的适用背景及效果分析。
(三) 课后练习
1. 简述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的关系;
2. 简述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内容,有哪些调节政策?
3. 简述两种常见的汇率制度,并说明中国目前汇率政策的依据。 4. 考虑以下方程式所描述的一个经济:
Y C I G NX
其中 , Y 5000 ; G 1000 ; T 1000 ; C 250 0.75( Y T) ;
I 1000 5000 r ;NX
500 500 ;
r
*
r
5%
。
问:(1)这个经济中国民储蓄、 投资、贸易余额、均衡汇率各为多少?
(2)假如政府支出增加 250,则国民储蓄、投资、贸易余额、均 衡汇率又各为多少?并解释为什么变化了。
(3)假如世界市场上的利率从 5%上升到 10%,结果又会怎样? 5. 分析不同汇率制度对一国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有何影响? 6. 试说明各种对外经济政策的理论依据。
(四) 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章教学主要采用的方法是讲授法,辅助手段为课堂讨论。
第九章 宏观经济学流派
(一)目的与要求
1. 掌握货币主义的两个理论基础:新货币数量论和自然率假说;
2. 掌握货币主义主要观点和政策主张, 理解什么是弗里德曼提出的单
12
一政策规则;
3. 掌握萨伊定律和拉弗曲线;
4. 了解理性预期学派的基本观点和政策主张, 比较理性预期假说与自 然率假说,会导出附加预期变量的总供给曲线;
5. 了解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个体利益最大化、理性预期、 市场出清;
6. 了解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对财政政策的分析: 理解公债非中性理论和 李嘉图等价定理;
7. 了解新凯恩斯主义的特点,理解工资粘性和价格粘性存在的原因; 8. 对整个宏观经济学的总结。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古典与凯恩斯宏观经济学 1.主要内容
古典与凯恩斯宏观经济学。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古典学派与二分法;凯恩斯学派及其主要论点; 古典学派与凯恩斯学派的比较。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将古典学派与凯恩斯学派进行比较。
第二节 货币主义学派 1.主要内容
货币主义学派。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货币主义货币需求函数,
自然失业率;适应性预期与菲利浦斯曲线。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了解货币主义学派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理性预期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1.主要内容
理性预期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理性预期学说, 卢卡斯总供给曲线, 政策主张。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讨论理性预期对宏观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四节 新凯恩斯主义 1.主要内容
新凯恩斯主义。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非均衡理论;
13
(二)
工资刚性和价格刚性。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新凯恩斯主义是怎样弥补凯恩斯主义的缺陷的。
(三) 课后练习
1. 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创新体现在哪些方面?
2. 试说明总供给曲线的形状对古典学派和凯恩斯学派的意义。 3. 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 适应性预期和理性预期有什么差别?
5. 试评论理性预期学说在宏观经济理论发展中的意义。 6. 新凯恩斯主义是如何捍卫凯恩斯主义基本观点的?
(四) 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章教学主要采用的方法是讲授法,辅助手段为课堂讨论。
1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