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疥癣病及其治疗实例
作者:李文雄 刘得元
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08年第06期
摘要 分析并介绍了牛疥癣病的病因及症状,结合牛疥癣病实例,阐述了该病的发病规律以及防治方法,旨在为养殖户防治牛疥癣病提供参考。 关键词 牛疥癣病;病因;症状;治疗
中图分类号 S858.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08)06-0179-01
1牛疥癣病病因
牛疥癣病是由疥癣螨寄生在体表引起的慢性、寄生性皮肤病。由于皮肤乳头层的渗出作用,开始患部皮肤形成结节和水疱,蹭破后流出渗出液和血液。渗出液与被毛、皮屑、污物混合在一起,干燥后形成痂皮。随着病情的发展,使毛囊和汗腺受到损伤,表皮过度角质化,结缔组织增生,皮肤逐渐肥厚,失去弹性而形成皱褶和龟裂。本病多发生于冬季和秋末、春初,各年龄阶段的牛均可感染发病。寄生于牛体的疥癣螨有3种类型,即吸吮疥癣虫、食皮疥癣虫和穿孔疥癣虫,由于螨的生活方式不同,经常发生的部位也不一样。据有关资料报道,引起本病原因最多的是吸吮疥癣虫,其次是食皮疥癣虫,最少的是穿孔疥癣虫。其中食皮疥癣虫曾在我国北方的牛体中见到。
2牛疥癣病症状
2.1 吸吮疥癣虫(痒螨)感染
本型主要寄生在皮肤表面,特别是耳部、臀部、腹部等较严重。其发痒的程度比穿孔疥癣虫型稍差;但当口器刺入皮肤吸取淋巴液时则剧烈发痒,出现界限比较明显的脱毛斑。其中丘疹、斑的周围有渗出液渗出,脱毛斑上的痂皮呈黄褐色贝壳状附着在皮肤上。本型以发痒的程度、痂皮的颜色以及不隆起可与其他2类型相区别。 2.2食皮疥癣虫(皮螨)感染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本型以吃食屑皮及痂皮为生,主要侵害牛的尾根部、肛门、臀部及四肢,有时也发生于背部、胸腹及鼻孔周围。本型是3种类型中发痒最轻的1种;但由于大量寄生螨排泄物的刺激和变态反应,当出现皮炎和湿疹样症状时,则剧烈发痒。其脱毛程度比前者更加明显,具有大面积脱毛的特征,大部分病牛感染治愈后一生不再发病,但这类治愈后的病牛往往成为感染源。本型严重时皮肤像变态反应性湿疹那样渗出渗出液,同时伴有充血和出血,治疗后形成像龟裂样的大块痂皮,有时可波及全身。 2.3穿孔疥癣虫(疥螨)感染
本型主要寄生于表皮,并在其中挖掘虫路,吸取营养。最初发生在头、颈部,逐渐蔓延到肩部、背部及全身。这种类型对牛来说极少见。由于螨在皮肤的表皮挖掘了虫路,所以在3种类型中是发痒最剧烈的1种,与人的疥癣相似。
3治疗实例
2007年5月12日,东峡镇刘家庄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引进42头西门塔尔杂种母牛,笔者在当天发现有2头牛在眼边、颈部患有皮肤病,5月14日有45头牛发病(其中有自养的3头发病)。 3.1主要症状
发病的部分西门塔尔杂种母牛,先开始于头部、眼边、颈部、肉垂、肩侧皮肤出现结节、水疱,随后蔓延全身,患牛发育不良,逐渐消瘦。由于剧痒,病牛不停地舔舐或向周围的围栏摩蹭患部,引起皮肤损伤和被毛脱落,结节和水疱蹭破后流出渗出液和血液,干燥后形成痂皮和龟裂。
3.2实验室检验及诊断
在皮肤的患部与健康部的交界处刮取皮屑。刮取的皮屑放人平皿内置于40~45℃温水中加温15min后,翻转平皿,在显微镜下检查,发现椭圆形的吸吮疥虫。根据临床症状、实验室检验结果诊断为牛疥癣病。 3.3治疗
先用小刀或竹篾刮去痂皮后,用1%敌百虫溶液涂擦患部及患部周围的健部,每天1次。同时,选用四川省自贡倍乐瑞克动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瑞虫清(伊维菌素),每头牛按体重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0.2mg/kg皮下注射,7 d为1个疗程,用2个疗程;用5%敌百虫、2%来苏儿加水10kg,圈舍喷洒消毒。3周后回访,患病西门塔尔杂种母牛全部康复。 3.4小结
(1)寄生于牛的螨有疥螨、痒螨和皮螨。它们寄生在牛的皮肤上,引起慢性传染性皮肤病,传染途径多为直接接触传染。阴雨天气是螨发育繁殖旺盛时期,本病最易蔓延,体弱牛和幼牛易遭侵袭。
(2)本病通常发生于冬季和秋末、春初。因为在这些季节里,日照不足,牛毛长而密,特别是在厩舍潮湿、畜群密度过大、皮肤卫生状况不良等情况下,最适合疥虫发育繁殖。 (3)平时要保持牛舍干燥、清洁,注意厩舍的通风、卫生和加强饲养管理。卫生、刷拭用具固定使用。对新引入的牛要隔离检疫,发现病牛要及时治疗。
4参考文献
[1] 王妍,靳兆江,祖全成.牛疥癣病的防治[J].养殖技术顾问,2004(8):38. [2] 杨柏林, 董凤财.牛疥癣病的诊治[J].吉林畜牧兽医,2003(2):32-33. [3] 任子利.牛疥癣病的一种治疗方法[J].中国兽医杂志,2001(2):6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