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车明俊等
来源:《当代畜禽养殖业》 2019年第1期
车明俊 罗艳芸 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龙潭乡畜牧兽医站 665004
摘要:瘤胃臌气是因容易发酵的气体积蓄在瘤胃内而形成的一种病症,是反刍动物常见的多发病。羊瘤胃臌气多发生于春夏季节,根据致病因素的不同,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瘤胃臌气两种。
关键词:羊瘤胃臌气;致病原因;临床症状;诊断要点;防治措施
1 发病原因
(1)原发性瘤胃臌气。该病多发生在水草茂盛的季节。通常由于羊只采食了大量容易发酵的饲草饲料导致发病;在春末初夏季节,牛羊采食过多幼嫩的牧草,容易发生泡沫性臌气;突然饲喂过多堆积发热的饲草、雨露浸渍或霜雪冻结的饲草、霉败的干草以及容易发酵的青贮饲料导致发病;饲料各成分搭配不当,谷物类饲料碾磨过细、饲喂过多,饲草不足等都可成为该病的致病因素。
(2)继发性瘤胃臌气。因前胃功能减弱,嗳气功能障碍而发病,多见于前胃弛缓、食管阻塞、创伤性网胃炎、瓣胃阻塞与真胃阻塞、发热性疾病和腹膜炎等。另外,羊误食了一些对瘤胃有麻痹作用的毒草也会导致其发生瘤胃臌气。
2 临床症状
(1)原发性瘤胃臌气。多见于采食后不久突然发病的羊。该型的显著发病症状是羊腹围臌胀迅速,肷部凸出较明显,特别是左侧最明显;病羊疼痛不安,常回顾腹部,甚至后肢频繁踢腹;病羊精神沉郁,食欲废绝,呼吸困难,触摸瘤胃部紧张而有弹性,叩诊有鼓音,听诊瘤胃部蠕动音减弱,甚至消失;结膜发绀,脉搏增速。随着病情加重,病羊张口流涎,伸舌喘息,眼球突出,站立不稳,行走吃力,周身出汗,倒地不起,最终因窒息或心脏停搏而死亡。
(2)继发性瘤胃臌气。该型的症状以原发症为主,左肷窝凸出,肚腹中度臌胀。该症的发展相对缓慢,往往出现间歇性下痢和便秘。随着病程的延续,病畜食欲不佳,反刍减退,逐渐消瘦,生产性能降低。通过对症治疗后症状得到缓解,但是如果原发病治愈不及时,则具有较高的复发率,常以间歇性臌气出现。
3 诊断要点
通常原发性瘤胃臌气,羊只采食容易发酵的饲草后数小时可迅速发生,而继发性瘤胃臌气则在饲喂后12小时出现典型症状。在临床诊断过程中,可依据以下几点判断:①典型症状为病羊肷部臌胀,严重臌胀时甚至高出脊背。腹壁紧张,触诊有弹性,叩诊有鼓音。早期瘤胃蠕动音先强后弱,后期逐渐消失;②出现臌胀后病羊频繁回望,甚至后肢频踢,起卧不安,触之有疼痛感;③泡沫性瘤胃臌气因采食过量的豆科牧草和谷物饲料所致,多数症状可见腹胀严重,触诊臌胀部位有坚实感,瘤胃内高度充满,上下不一致,严重的可导致病羊窒息而亡;④慢性瘤胃臌气多数呈周期性发生,症状时好时坏,通常采食后发生。发病羊只例逐渐消瘦,该症多数因其他疾病继发,由此可见典型的原发性症状。⑤因食道阻塞导致瘤胃臌气,病羊吞咽马铃薯或萝卜等,未经咀嚼卡在食道处而诱发,伴有流涎和嗳气停止等症状。
4 防治措施
(1)治疗。以排气消胀、缓泻止酵和恢复瘤胃蠕动机能为治疗原则。羊瘤胃症状较轻,可消胀、制酵后排出气体。取鱼石脂20~25mL/次、乳酸30~50mL/次、氯化镁60~120g/次、松节油30~40mL/次或来苏水20~30mL/次,混水适量,1次灌服。增加瘤胃蠕动机能,可采用酒石酸锑钾8~10g/次,配用10%氯化钠溶液静脉注射,效果显著。病羊腹围臌胀明显,呼吸较为困难时,则需插入胃管排出积气,放气速度宜慢。或者采用穿刺放气,放气治疗后经套管向内注射福尔马林溶液10~15mL/次或来苏水15~25mL/次,从而达到制酵的目的。重症病危羊建议手术穿刺排气,取套管针于左肷部部位较高处进行瘤胃穿刺,达到放气的目的。具体操作方法为将该部位剪毛,暴露皮肤用碘酒擦拭消毒。同时将皮肤上移,取套管针垂直或朝右侧刺入皮肤,将瘤胃内气体排出。通过套管针向内注射止酵防腐药物,穿刺孔处用碘酒涂抹消毒。治愈期间注意加强护理。先空腹1~2天,补充少量温盐水,待羊群体质逐渐恢复,有食欲后可适量饲喂优质干草。
(2)预防。日常饲养管理中要注意改善饲养管理条件,饲喂容易发酵青绿饲料时,可以提前先饲喂些干草。科学配比日粮,保证日粮中粗粮的含量,同时减少发酵日粮的喂量,饲喂谷物类饲料不要研磨过细。避免在豆科植物密集的地方放牧,雨后露水未干的牧草地尽量不要放牧。此外,保持圈舍环境卫生和干净,定期消毒,对病死羊及其排泄物和污染物要做好无害化处理,羊粪便和污物要堆积发酵处理,能够有效防控该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魏玉萍.羊瘤胃的诊治[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6(6):181.
[2]杨伯梅,杨伯花,李承钢.牛羊瘤胃的防治方法[J].当代畜牧,2015(29):90-9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