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训练一 亲情篇
阅读提示:
翻阅2006年全国中考语文试卷的现代文阅读试题,笔者发现阅读文本中“亲情”类时文、美文所占的比例约有一半,主要考查学生的基本辨识能力、基本分析能力、整体把握能力、概括提炼能力、阐释解说能力、语言品味能力、手法欣赏能力、感受评价能力、联想迁移能力和综合理解能力等。中考命题者常选择其中的几个方面来命制试题。要全方位提升这些能力,就须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下面遴选几篇“亲情”类文章,其中的父亲、母亲可以说是天下父母的缩影,是爱的化身,而尽孝的儿子、女儿则是天下儿女孝的典范。但愿你能走近他们,用心去领悟亲情的内涵,体味亲情的醇厚。
母亲的作业
驱车从千里之外的省城赶回老家。“我母亲得了什么病?严重吗?”他急切地问主治大夫。
大夫看看他说:“胃癌晚期。老人的时间不多了……”
杨帆顿时泪如泉涌。
出了诊所,杨帆立即用手机通知副手,从今天起由他全权负责公司事务。扬帆要在母亲最后的日子里陪伴在她身边。
父亲早逝,为拉扯他们兄妹四个长大,母亲受尽了千辛万苦。母亲的腹痛是从两年前开始的,杨帆兄妹曾多次要带母亲到省城医院检查,每次母亲都说:“不就是肚子痛吗?检
查个啥,吃点药就好了,妈可没那么娇气!”母亲总是这样,生怕拖累儿女,生怕影响儿女们的工作。
杨帆开始守在母亲的病床边。母亲每天都要忍受病痛的折磨。扬帆想方设法转移母亲的注意力,减轻母亲的痛苦。他跟母亲聊天儿,给母亲讲一些有趣的事情,用单放机让母亲听戏……有一天,陪母亲闲聊时,母亲忽然笑道:“你们兄妹四个都读了大学,你妹妹还到美国读了博士。可妈连自己的名字都不认得,竟然也过了一辈子。想想真是好笑……”扬帆脑海里立刻跳出一个念头,就对母亲说:“妈,我现在教你认字写字吧!”母亲笑了:“教我认字?我都快进棺材的人了,还能学会?”
“你能,妈。认字写字很简单的。”
杨帆就找出一张报纸,教母亲认字……
他手指着一则新闻标题上的一个字,读:“大。”
母亲微笑着念:“大。”
他手指着另一个字:“小。”
母亲微笑着念:“小。”
病房里所有的人都向这一对母子投来了惊讶、羡慕和赞许的目光。
隔了几天,杨帆还专门买了一个生字本,一支铅笔,手把手地教母亲写字。母亲写的字歪歪斜斜,可是看起来很祥和,很温馨。当然,母亲每天最多只能学会几个最简单的字。
可是母亲饶有兴味地让杨帆教她写他们兄妹四个的名字,写那几个字时,满脸都是灿烂的笑容,不像一个身染绝症的人了。
一个月后的一个深夜,母亲突然走了。那个深夜,杨帆太累了,趴在母亲的床边打了个盹儿,醒来时,母亲已悄然走了。
母亲是面带微笑走的。母亲靠在床边,左手拿着生字本,右手握着铅笔。泪眼蒙胧的杨帆看到,母亲的生字本上歪歪斜斜地写着这样一些汉字:杨帆杨剑杨静杨玲爱你们。“爱”字前边,母亲涂了好几个黑疙瘩。
母亲最终没有学会写“我”字。
1.文草第5自然段运用了怎样的记叙方法,有什么作用?
2是
.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
。
3.你最欣赏文中的哪一个细节?请予以描述并说明原因。
4.整体感知全文,用简明连贯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40字以内)
5.根据文意,探究母爱内涵,为母亲写句话。
父爱的高度
好多年都没有看过露天电影了。
记得小时候,家在农村,那时电视、碟机这类玩意儿在乡下压根儿就没见过,更别说是享用了。所以要是逢有哪个村子放电影,周围十里八村的人就都赶着去,在好露天地里,黑压压一片,煞是壮观。
那时父亲还年轻,也是个电影迷;每遇此等好事,就蹬着他那辆已不可能再永久下去的老“永久”自行车,带着我摸黑去赶热闹。
到了电影场,父亲把车子在身边一撑,就远远地站在人群后边。我那时还没有别人坐的板凳腿高,父亲就把我架在他的脖子上,直至电影结束才放下。记得有一次,看《白蛇传》,骑在父亲的脖子上睡着了,竟尿了父亲一身,父亲拍拍我的屁股蛋子,笑着说:“嗨!嗨!醒醒,都‘水漫金山’了!”
一晃好多年过去了,我已长得比父亲还高,在人多的地方,再也不用靠父亲的肩头撑高了。
春节回家,一天听说邻村有人结婚,晚上放电影,儿时的几个玩伴就邀我一同去凑热
闹。我对父亲说:“爸,我去看电影了!”
父亲说:“去就去嘛,还说什么,又不是小孩子了!”
“你不去?”
“你自个儿去吧,我都六十几的人了,凑什么热闹!”
来到电影场,人不算多,找个位置站定。过了不大一会儿,身边来了一对父子,小孩直嚷嚷自己看不见,如多年前父亲的动作一样,那位父亲一边说着“这里谁也没你的位置好”,一边托孩子骑在了自己脖子上,孩子在高处咯咯地笑着。
我不知怎么搞的,眼一下子就湿润了。这么多年了,我一直在寻找一个能准确代表父爱的动作,眼前这一幕不就是我找寻的结果吗?
想起了许多往事,再也无心看电影。独自回家。
敲门。父亲已披着上衣来开门:“怎么这么早就回来了,电影不好?”
看着昏黄灯光里父亲花白的头发和那已明显驼下去的脊背,我的泪一下子涌了出来,什么也没回答,只是把自己身上那件刚才出门时父亲给披上的大衣又披到了他单薄的身上。
是啊,父亲一生都在为儿子做着基石,把儿子使劲向最理想的高度托,托着托着,不知不觉间自己的背就累弯了,人也老了。
我知道,这一生,无论我人生的坐标有多高,都高不出那份父爱的高度,虽然它是无
形的,可我心中有把尺啊!
1.第1自然段独立成段有什么作用?
2.线索是文章的脉搏,有明线、暗线之分,请分别写出本文的明线、暗线。
3.文章第10自然段是否“走题”?为什么?
4.文章最后两段文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5.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标题的理解。
6.结合本文谈谈你对散文特点的领悟。
算命袋
刚吃过晚饭,正在厨房里忙着。女儿不时形迹诡异地出入儿子的房间。不大一会儿,便传来房间里儿子不耐烦的抱怨声:
“讨厌,人家还要做功课呢,一直问,—直问,去问妈妈啦。”
我正忙着收拾碗筷,听到女儿细声细气地说:“不行啦,这件事情绝对不可以让妈妈知道啦。”
我心里纳闷着,也没工夫去问。等我全部忙完了,正坐在书桌前看报,女儿两手背在身后,笑眯眯地走了进来,甜蜜地说:“明天就是你的生日了,我做了一个算命袋送给你,你可以用它来算算你以后过得好不好。”
然后,递过来一个厚纸板做成的有把手的袋子,袋子上画有各色小花朵,小花朵中用红色彩笔写着大大的“算命袋”三个字,袋里有五支折叠起来的纸签,女儿兴奋地怂恿我:“你抽抽看嘛,看看运气好不好。”
我闭上眼,抽了一支,拆开来,上面写着:“你以后会有一个很体贴的丈夫。”
女儿满心期待地等着看我的反应如何,于是我便故作惊喜地欢呼,表示这正是我一生中最期待的事。女儿于是又眨了眨眼示意我再抽一支签:
“说不定还有另外的好运气哦。”
于是我一支支地打开:
“你将来会有一幢有院子的房子。”
“你会永远年轻美丽,并且永远都不会发胖。”
“你会活到很老很老。”
拆开最后一支时,我的眼睛蓦地湿热起来,上面写着:
“你的女儿以后一定会非常孝顺你。等你老的时候,如果牙齿全掉光了,她会用小火 o稀饭给你吃。”
女儿害羞地补充:
“熬’字怎么写,哥哥不告诉我,所以只好用拼音。”
1.文中第5自然段“怂恿”一词表现了女儿怎样的性格?
2.文章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
3.文中的人物语言有什么主要特点?
4.文章以“我”的视角来叙写有什么作用?
5.“我”拆开最后一支签时眼睛为什么“湿热起来”?
6.如果母亲过生日,你最想送给母亲什么?为什么?
父亲二十年前的叮嘱
二十年前我刚到县城上初中,父亲的负担因此更重了。隆冬将近,父亲经常抽空上山砍柴,然后卖到县城,由此给我凑生活费和学杂费。每个周末,我都会回家帮父亲砍柴,然后周一凌晨再走二十里的山路到学校去。这次,因为我额外需要五元钱的测试费,父亲又摸黑砍了一担柴,等到第二天早晨在县城卖掉后再把钱给我。
天刚蒙蒙亮,父亲就挑着柴和我上路了。
“最近钱是越来越紧张了。”父亲挑着担,边走边叨咕。 自从到县城上学,这句话我听了已经不下百遍了。一阵阵轻微的凉风袭来,天渐渐亮了,山脊的轮廓越来越清晰。有白而软的东西从空中飘下来,落在父亲的身上,倏忽就不见了。①忽然又有两片落到我的鼻尖上,用手一摸也没了,鼻尖只留下一点冰凉的酸。抬头远望,雪花正从天而降,大一点的树叶上已经挂白了。这时,除了扁担的颤悠和我们轻重不一的脚步声,山路静谧而空
蘼。
不知不觉,县城到了。
街上大部分的人家还没有开门。父亲挑着担,带着我挨家挨户地找买主。由于担心耽误我上学,又怕柴火打湿没人要,父亲走得很快,我能听到他的喘气声越来越大。最后终于在一条弄堂里遇到了买柴人。父亲卸下柴火,从那人手里接过一沓毛票,仔细地数了数,一共四元。父亲说:“同志,我这担柴要五块钱哩。”“什么?昨天不还是四块吗?”
那人瞟了父亲一眼。“昨天是昨天。您没看我这担柴,比别人的要厚实得多吗?”父亲小心翼翼地说。“那我不管,都是四块钱,我又没让你搞这么厚实。”那人没有丝毫加钱的意思。“今天下雪了,道远路滑,您就加一块吧!”父亲几乎是哀求的口吻了。
②我看见那人在裤兜里掏来掏去,终于摸出一张皱巴巴的五元钱,然后把那沓毛票从父亲手里抓过去,又把那张钱往地上一扔,丢下一句话:“拿去吧!”
风裹着雪吹过来,五元钱落到父亲的脚边。父亲愣愣地站着,不知是因为冷还是累,他的鼻息变得忽粗忽细,等我走过去刚要捡地上的钱,父亲忽然把我拉到一边,然后低下头,弯下腰,缓缓地把那张钱捡起来,揣在怀里。父亲弯腰去捡钱的时候,我发现他的身体几乎弯成了零度角,头几乎触到地上。父亲站起身来,对那人说了一声“多谢了”,然后拉着我默默地离开。
“爹,你冷不冷?”等走远了,我问父亲。因为要挑担,出门时父亲穿得有点少。③“你可得给我好好读书,”父亲顿了顿说。“没有别的出路,只有读书才能进城。”
雪下得越来越大,整个县城变成一片银白色。父亲没有急着回家,他要一直把我送到学校去。“爹,本来我不想花那么多钱去参加那个测试。可是老师说了,要是获得好名次,将来可能保送上大学。”眼看快到学校了,我终于忍不住说出了心里话。我有点想哭了,眼睛湿湿的。“测试好啊,爹和娘支持你。要是能保送上大学,那真要感谢老祖宗了。”父亲摸着我的头说,“我当年也想上大学呢!看来这个愿望你能帮我实现了。”
结尾1:后来,我终于替父亲圆了上大学的梦。但是,二十年前的这一幕,从未在我心底消逝。每当天空飘起雪花,每当我毫不犹豫地给儿子掏出五元钱时,父亲二十年前的叮嘱就会在耳边响起,异常地亲切而又清晰……
结尾2:到了学校门口,父亲从怀里把那五元钱掏出来,塞到我的书包里,好像生怕它还会飘走似的,使劲地把书包捏了又捏。“孩子,爹还有一句话,”父亲望着我,神情与以往大不一样,“等你将来有钱了,如果也遇到了像我这样的人,你最好不要让他……”
“什么,爹?”
“在你面前低头弯腰。”……
1.梳理作者写作的思路,把下面的空缺处补充完整。(2分)
父亲摸黑砍柴→ →
2.揣摩文中三处画线的句子,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1)第①处画线句子中的“冰凉”说的是雪花落在鼻尖上的感觉,“酸”字融入了“我”当时怎样的一种感情?(2分)
答:
(2)第②处画线句写买柴者付钱时连用了“摸”、“抓”、“扔”几个动词,这几个动作体现出了他人性中的哪些特点?(2分)
答:
(3)第③处画线句体现的是父亲对“我”未来前途的期望,你同意他的看法吗?请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认识。(2分)
答:
3.文中有多处环境描写,试找出一例,说说它的表达效果。(3分)
例子:
效果:
4.本文提供了两个结尾,联系全文内容,你认为哪个更好一点?说出你的理由。 如果把本文的标题改为“一担柴的故事”,请你另写一个结尾。(6分)
(1)你认为好的结尾是哪个?说出你的理由。(3分)
答:
(2)另写的结尾:
5.本文与《背影》都是写父爱的,两篇文章在刻画父亲形象时有哪些共同之处? 试就其中一处作点分析。(3分)
共同之处:
分析:
牵着母亲过马路
①周末下午偕妻儿回家,年近花甲的母亲喜不自禁,一定要上街买点好菜招待我们。母亲说:“你们回来,妈给你们煮饭,不是受累,是高兴呀!”我便说:“我陪你去吧!”母亲乐呵呵地说:“好,好,你去,你说啥买啥妈就买啥。”
②到菜市需要走一段人行道,再横穿一条马路。正是下班时间,大街上车来车往,川流不息的人群匆匆而行。年龄大了,母亲的双腿显得很不灵便。她提着菜篮,挨着我边走边谈些家长里短的生活琐事,我宽容地耐心地听她诉说。树老根多,人老话多,母亲这把年纪,自然絮絮叨叨,别人不愿听,儿女们还能不听?
③穿过马路,就是菜市了。母亲突然停了下来,她把菜篮挎在臂弯,腾出右手,向我伸来…
④一刹那间,我的心灵震颤起来。这是一个多么熟悉的动作呀!
⑤上小学时,我每天都要穿过一条马路才能到学校。母亲那时在包装厂上班。学校在城东,厂在城西,母亲担心我出事,每天都要送我,一直把我送过马路才折身回去上班。横穿马路时,她总是向我伸出右手,把我的小手握在她的掌心,牵着手走到马路对面。然
后低下身子,一遍遍地叮嘱:“过马路要跟着别人一起过……”
⑥20多年过去了,昔日的小手已长成一双男子汉的大手;昔日的泥石路已经变成柏油路,昔日年轻的母亲已以皱纹满面,手指枯瘦,但她牵手的动作依然如此娴熟。她一生吃了许多苦,受了许多罪,这些都被她像掠头发一样一一掠散,但永远也抹不去爱子的情肠。
⑦我没有把手递过去,而是伸出一只手从她臂弯上取下篮子,提在手上,另一只手轻轻握住她的手,对她说:“小时候,每逢过马路都是你牵我,今天过马路,让我牵你吧!”母亲的眼里闪过惊喜,笑容荡漾开来,像一个老农面对丰收的农田,像一个渔民提着沉甸甸的鱼网……
1.第①段中写“年近花甲的母亲喜不自禁”:第⑦段中写“母亲的眼里闪过惊喜”。
①母亲为什么喜不自禁? 因为
②母亲为什么眼里闪过惊喜? 因为
2.第④段中“我的心灵震颤起来”的原因是什么?
3.“我”周末回家做了些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分三点概括。(每一点不超过3个字)
4.第⑥段叙说许多方面都发生了变化,惟独母亲“牵手的动作依然如此娴熟”。这样
写采用什么手法?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5.下列叙述,与原文意思不相符合的两项是( )
A、这篇作品的重点是写“我”牵着母亲过马路,文中也回忆了小时候母亲牵着“我”的小手过马路的情景。
B.文中的母亲,不仅仅是“我”的母亲,也是包括读者在内的大家的母亲,同时也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
C.这篇文章以叙事为主,精选了生活中的一个片断,将炽烈的感情寓于字里行间,语言平白如话,质朴无华。
D.文章最后一段连用两个比喻句,生动形象地表露了母亲欣慰、满足和喜悦之情,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6.这篇作品写得很感人,①你认为最使自己感动的内容是什么?②你受到了什么启发或教育?(能恰当引用古诗文、语言优美者可另加分)
拐弯处的回头
陈 果
①一天,弟弟在郊游时被锋利的石头划破脚尖,到医院包扎过后,几个同学送他回家。
②到附近的小路上,弟弟碰见了爸爸,于是他一边挽着扎了绷带的脚给爸爸看一边诉苦,满以为会收获一氛同情和安慰,不料爸爸并没有安慰他,只是简单交代他几句,自己就走了。
③弟弟很伤心,很委屈,也很生气。他觉得爸爸一点都不关心他。在他大发 l o s o( )的时候,有同学笑着劝他:“别生气,大部分老爸都是这样的。其实很爱你,只是不予表白罢了。不信你看,等一下你爸爸走到前面的拐弯处一定会回头看你的。”弟弟将信将疑,其他同学也很感兴趣。于是他们不约而同地停住了脚步,站在那儿注视着爸爸远去的背影;
④爸爸依然d d ng( )地一步一步向前走去,好像没有什么东西会让他回头……可是就在拐弯处,就在他侧身的ch n ( ),好像不经意似地悄悄回过头来,深深地看了弟弟他们一眼,然后才消失在拐弯后面。
⑤虽然这一切都只发生在一瞬,但那动作却打动了在场的所有人,弟弟的眼睛里还闪着泪花。当弟弟把这件事告诉我的时候,我也有一种想要流泪的感觉、很久以来都在寻找一个能代表父爱的动作,现在终于找到了,那就是 。
读《拐弯处的回头》有感
金 鑫
《拐弯处的回头》读过以后,心里颇有一番感慨,一个不经意的动作代表着父亲对儿女深深的爱,其表现得含蓄而深沉,它就是——拐弯处的回头。
在这篇文章中,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
事: 。
这篇仅仅四百多字的文章,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精巧的结构,却让人感动不已,因为这里充满着作者的深情。这种儿女和父亲之间的感情真实、深切、诚恳,很容易在同样为人儿女的我们心中产生共鸣。
可能大家都有这样的感触,父亲总是扮演着严厉的角色,所以很少有人同父亲直接地亲昵和交流情感。甚至有人会害怕父亲,逃避父亲,疏远父亲。我对此就深有感触。我经常同父亲争执,不理不睬,闹矛盾,发脾气。我发现他总是严厉得不近情理。可是有一年冬天,那个冬天很冷很冷,我对母亲说,我想买一套帽子和围巾。几天后,父亲回家,带回了我最喜欢的那套帽子和围巾,而那套帽子和围巾在商场的标价分明是266元。一贯节俭的父亲怎么舍得?我很纳闷,就问母亲,母亲告诉我:“因为你要啊!”瞬间,我落下泪来。这是我第一次因为父爱而流泪。然而以后父亲又变回了那个不近情理的他。可是没关系,我已理会了这种深沉的父爱,并且能够完完全全地接纳它了。
看了《拐弯处的回头》这篇文章,我更有感触了,原来这种特殊的爱掩藏在每个做父亲的心中,虽然是一个小小的动作,但那动作却可以打动每个人的心灵,滋润着每个人的心灵。或许,当大家受到这种无言的父爱时,心里就会有说不出的甜。
读完这篇文章,我真的被打动了。同时,也相信,在以后的漫长岁月里,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寻找到一个能代表父爱的动作。
1.根据原文中的拼音写出汉字。
l o s o( ) d d ng( ) ch n ( )
2.原文第③段中弟弟的同学为什么说“大部分老爸都这样”,有何深刻含义?谈谈你的理解。
3.结合原文在文章最后—段的横线上填出“能代表父爱的动作”(字数不超过6个)。
4.在《读(拐弯处的回头)有感》一文中第二段画线处对原文内容作了—个概括,请你将概括后的内容写在下面。
5.在《读{拐弯处的回头)有感》的最后一段说“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寻找到一个能代表父爱的动作”,结合你的亲身体验和感受,说说你找到了这样一个代表父亲爱你的动作了吗?请将这个动作描述出来,字数50字以内。
阳光下的守望
顾振威
①我见过一位母亲,一个在阳光下守望的母亲。
②母亲就站在七月zh r ( )的阳光下翘首望着百米外的考场,神色n ng zh ng ( )。母亲脸上早已l ng j ( )着豆大的汗珠,汗水早将她的衣衫浸得水洗一样,她的花白的头发凌乱地贴在前额上。母亲就这样半张着嘴,一动不动地盯着考场,站成了一尊雕像。
③树阴下说笑的家长停止了说笑,他们惊讶地望着阳光下的母亲。有人劝母亲挪到树阴下,母亲神情严肃的脸上挤出个比仲春的冰还薄的笑,小声ni r ( )道:“站在这里能清清楚楚看到孩子。”
④没有人笑她痴,没有人笑她傻,也没有人再劝她。
⑤烈日下守望的母亲舔了舔干裂的嘴唇,目光扫了扫不远处的茶摊,又目不转晴地盯着考场了。不知过了多久,也许是半小时,也许是一小时,母亲像软泥一样,瘫在了地上:众人一声惊呼后都围了上去,千呼万唤后仍是昏迷不醒,便将她抬到了学校大门口的医务室里。
⑥听了心跳,量了血压,挂了吊针,母亲仍紧闭着双眼。经验丰富的医生微笑着告诉大家:“看我怎么弄醒她。”
⑦医生附在母亲耳边,轻轻地说了句:“学生下考场了。”
⑧母亲猛地从床上坐起来,拔掉针头,下了病床:“我得赶快问问儿子考得怎么样”
⑨我常常将这个真实的故事讲给我的学生听,学生说,这故事抵得上一千句枯燥的说教。
1.根据拼音在文中括号内写出汉字。
zh r ( ) n ng zh ng( ) l ng j ( ) ni r ( )
2.在第③段中为什么“树阴下的家长们停止了说笑,惊讶地望着她”?
3.“经验丰富的医生微笑着舻众人:‘看我怎样弄醒她’;一句耐人寻味,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结尾说:“这故事抵得上一千句枯燥的说教。”请谈谈你读了这篇文章后的感受。
5.本文是生活的一个剪辑,是母爱的一个缩影,类似的充盈着母爱的场景在生活中并
不鲜见,请结合自己的感受,举出一例来。
母 亲
彭名燕
那是一个残酷的日子。
我痛恨心脏病,它居然这么快就夺走了那么健康、那么有活力的母亲的生命。前几天她还抚琴吟唱,准备登台表演,人们都说她能活九十五岁,谁想她才八十四岁就飘然而去,她远远没有活够呀……我捶胸顿足叩问苍天,这是为什么?
从小到大,我从来没有经历过与最亲最爱的人永别的痛苦,从未尝过痛不欲生的滋味。也许是太缺乏思想准备,一旦事情临到自己头上,竟然会觉得绚丽的生活突然失去了光彩,心灵的剧痛把挺拔的灵魂压弯了压碎了。好多日子过去了,悲痛并没有随着时间的逝去而淡化,夜里骤然醒来,才知泪水湿了枕头。我一点点回忆往事,从上幼儿园到大学毕业,从走入社会到自己养育后代,得意也好失意也好,长长的人生小河上每片帆影,每圈涟漪都与母亲息息相关,这时我终于明白,母亲是什么……
母亲是疲惫中的一杯龙井,当你软弱无力时,只消几口就使你神清气爽。
母亲是烦恼中的一曲古筝,当你意懒消沉时,优雅的旋律一飘荡,眼前立即一片清翠。
母亲是冬夜里的一床丝棉被,当你瑟瑟发抖时,贴心的呵护和温暖使你安然入梦。
母亲是挫折中的阵阵清风,当你惊惶伤心时,为你拭去焦躁的汗水,梳理好零乱的思绪。
母亲是困难中的一根拐杖,当你脚步蹒跚时,帮助你找好重心,支撑起一片希望的原野。
母亲是沙漠中的一眼清泉,当你干渴病痛时,只需一滴,滚滚的生命汪洋就会在心中蔓延。
母亲是荒寂中的一朵鲜花,当你落寞惆怅时,看一眼满目生辉,闻一下香沁心脾,心灵得到恬适不会孤独。
母亲是黑夜中的一颗明星,当你不辨方向时,一束柔光指引你迈开坚定的脚步。
母亲是航行中的一道港湾,当你颠簸受伤时,头枕她的臂膊,舔舔伤口,补充精力,再次高高扬帆……母亲是……母亲是世上最芳香、最伟大、最温暖、最美好、最强大、最光明的同义语。
惯了母亲容光焕发的样子,我以为母亲永远不会走,我希望她永远不要走!即使我走了她也不要走。很小的时候我做过一个梦,母亲走了,我哭醒了,醒来知道是梦我笑出了声。多么希望眼前的一切仍然是梦,多么希望我一睁眼肯定会笑断肠……那天,我看见母亲躺在那个神秘的地方,那么安详,那么细嫩,那么圣洁,面带微笑……我连哭都舍不得,生怕把她老人家惊醒了。我在心里说:妈妈,您太美了,完全是一尊玉雕!那一刻,我觉得死比生还要辉煌。
母亲的脚步太匆忙了,就像她平时的性格一样,从不麻烦人,舍不得给儿女添乱,甚至不给儿女和九十一岁的老父一个长一点守候病榻的机会,几天工夫说走就走,留下一长串勤劳、俭朴、踏实、温馨的脚印,我们当儿女的只能用无尽的思念去掂量几十个风雨阳光的春春秋秋,母爱的分量有多深重。
她虽然走了,但她老人家的气息仍然萦绕在家的每一寸空间,她用过的毛巾、茶杯、被子、枕头、拖鞋、药瓶、针线、手表、老花镜、圆珠笔、电话本、录音机、电子琴、手抄歌本、老协舞蹈队的演员服……全都显示出一个乐观开朗的生命年轮的顽强和执著,那一道道印迹早已刻入了儿孙后代的灵魂中,展不平,抹不掉。我们的生命历程融入了母亲生
命
的
每
一
朵
浪
花
,
每
一
组
旋
律
,
每
一
句
叮
咛, , , 。可以说,母亲没有走,她随时随地都在我们身边,她对儿女的关注从地上来,从天上来,从海上来,从山上来,从彩霞来,从月光来,直达儿孙亲人所在的成都、北京、深圳、重庆、上海、昆明、武汉、南非、德国……像太阳一样照亮儿孙的千秋长路。
我完全相信,母亲的的确确是得到了永生!
想到这里,我渐渐觉得生活又恢复了绚丽的色彩。
1.文章采用排比句酣畅淋漓地表达了对母亲的赞美,请你也写一句。
母亲是 ,当你 时, 。
2.作者用一连串的意象形容母亲,请写出这些意象,并说说它们的共同点。
3.八十四岁的生命,留给子女的是这样几个质朴的脚印,它们的名字分别
叫: 、
、 。
4.将文中空白处补充完整。
5.“那一刻,我觉得死比生还要辉煌”,为什么?
6.文中列举了母亲生前用过的普通物件,其用意何在?
7.为什么说“生活又恢复了绚丽的色彩”?
时文欣赏
母亲的纯净水
、
这是我一个朋友的故事。
一瓶普遍的纯净水,两块钱;一瓶名牌的纯净水,三块钱。真的不贵。每逢体育课的时候,就有很多同学带着纯净水,以备在激烈地运动之后,可以酣畅地解渴。
她也有。她的纯净水是乐百氏的,绿色的商标牌上,帅气的黎明穿着白衣,含着清亮腼腆的笑。每到周二和周五中午,吃过午饭,母亲就把纯净水拿出来,递给她。接过这瓶水的时候,她总是有些不安。家里的经济情况不怎么好,母亲早就下岗了,在街头卖零布,父亲的工资又不高。不过她更多的感觉却是高兴和满足,因为母亲毕竟在这件事情上给了她面子,这大约是她跟得上班里那些时髦同学的唯一一点时髦之处了。
一次体育课后,同桌没有带纯净水。她很自然地把自己的水递了过去。
“喂,你这水不像是纯净水啊。”同桌喝了一口,说。
“怎么会?”她的心跳得急起来,“是我妈今天刚买的。”
几个同学围拢过来:“不会是假冒的吧?假冒的便宜。”
“瞧,生产日期都看不见了。”
“颜色也有一点儿别扭。”
一个同学拿起来尝了一口:“咦,像是凉白开呀!”
大家静了一下,都笑了。是的,是像凉白开。瞬间,她突然清晰地意识到。自己喝了
这么长时间的纯净水,确实有可能是凉白开。要不然,一向节俭的母亲怎么会单单在这件事上大方起来呢?
她当即扔掉了那瓶水。
“你给我的纯净水,是不是凉白开?”一进家门,她就问母亲。
“是。”母亲说,“外面的假纯净水太多,我怕你喝坏肚子,就给你灌进了凉白开。”她看了她一眼,“有人说你什么了吗?”
她不做声。母亲真虚伪,她想,明明是为了省钱,还说是为我好。
“当然,这么做也能省钱。”母亲仿佛看透了她的心思,又说,“你知道吗?家里一个月用七吨水,一吨水八毛五,差不多六块钱。要是给你买纯净水,一星期两次体育课,就得六块钱,够我们家一个月的水费了。这么省下去,一年能省一百多块钱,能买好多只鸡呢。”
母亲是对的。她知道,作为家里唯一的纯消费者,她没有能力为家里挣钱,总有义务为家里省钱——况且,喝凉白开和喝纯净水对她的身体来说真的没什么区别,可她还是感到有一种莫名的委屈和酸楚。
“同学里有人笑话你吗?”母亲又问。
她点点头。
“那你听听我的想法。”母亲说,“我们是穷,这是真的。不过,你要明白这几个道理:一,穷不是错,富也不是对,穷富都是日子的一种过法。二,穷人不可怜。那些笑话穷人
的人才真可怜。凭他怎么有钱,从根儿上查去,哪一家没有几代穷人?三,再穷,人也得看得起自己,要是看不起自己,心就穷了。心要是穷了,就真穷了。”
她点点头。那天晚上,她想了很多。天亮的时候,她真的想明白了母亲的话:穷真的没什么。它不是一种光荣,也绝不是一种耻辱;它只是一种相比较而言的生活状态,是她需要认识和改变的一种现状。如果她把它看作是一件丑陋的衣衫,那么它就真的遮住了她心灵的光芒。如果她把它看作是一块宽大的布料,那么她就可以把它做成一件温暖的新衣——甚至,她还可以把它作成魔术师手中的那种幕布,用它变幻出绚丽多姿的未来和梦想。
就是这样。
后来,她去上体育课,依然拿着母亲给她灌的凉白开。也有同学故意问她:“里面是凉白开吗?”她就沉静地看着问话的人说:“是。”
再后来,她考上了大学,毕业后找了一份不错的工作,拿着不菲的薪水。她可以随心所欲地喝各种名贵的饮料,更不用说纯净水了。可是,只要在家里,她还是喜欢喝凉白开。她对我说,她从来没有喝过比凉白开的味道更好的纯净水。
永远的小女儿
佚 名
母亲节快到了,小敏“照例”要送妈妈一张贺卡。
小敏特别到店里挑了一张国外进口的卡片。表面是锦缎的花朵,四周烫着金边,角上还系了一个粉红色的蝴蝶结。唯一可惜的是里面只印了英文。所幸小敏的英文好,虽有两
个字看不懂,查查字典也就了解。
亲爱的妈妈!
你是我的怀抱,我的亲吻。
你是我的花园,我的港湾。
你是我幻想的实现者,梦想的催生者。
你更是
我心灵的家!
小敏买回来,读了一遍又一遍,觉得这设计卡片的人,真是自己的知音:“他写出了我要说的话!”
小敏在上面用中文写上了“妈妈”,又在下面签了自己的名字,早晨出门前把卡片留在餐桌上。
“妈妈看到这么漂亮的卡片,一定会好高兴!”小敏心想,“这是我长到十八岁以来,送的最贵的一张了!”
果然,进门时,看到妈妈一张笑脸从厨房探出来。
“你喜欢我送的卡片吗?好贵哟!”小敏得意地说。
“当然喜欢啦!”妈妈拿着一个盒子走出来,“我把这张卡片跟你以前送的摆放在一块。”
妈妈打开盒子,把卡片一张张放在桌上,居然从小到大,小敏送的十几张卡片,妈妈全像宝贝一样藏着。
“看!这是你在幼稚园画的。还不会写字,由老师帮你写的‘亲爱的妈妈’!”
“这张你会写妈妈了,歪歪扭扭的,大概是一年级吧!”
“这张写得就更好了,还会写‘妈妈我好爱你,你是我的太阳’,多可爱啊!”妈妈笑得好开心。
又拿出一张。
“这张是小学六年级的。画得精致,字也漂亮,里面的信更是感人。”妈妈抬起头,“你知道吗?看这张卡片,我流了好多眼泪,看了一遍又一遍,直到今天,还是好感动!”
再拿出一张,已经是存钱买的,只是印刷不够好,卡片上的颜色都套不准,里面“母亲节快乐”也印得很粗拙。所幸小敏另外写了一首短诗。
接下来的两张,是印得已经比较好了,文字也设计得不错。配上小敏写的几句感谢的话,还蛮耐看的!
“至于去年这—张,是印得更精美了。”妈妈叹口气,“只是大概因为你功课忙,没写什么字。也可能是人家设计的文字已经很好,所以只需要填个名字。”
终于打开今年的信封,抽出那张华丽的锦缎卡片,妈妈笑着翻过来,翻过去:“怪妈妈不懂英文,不知道上面的意思。你说给妈妈听吧!”
“不!”小敏居然抢过卡片,“这张卡片不好! 我要换一张。”说完就跑进自己的房间。
小敏画了一张大大的母亲节卡。上面写着:
“亲爱的妈妈,看到以前我送您的卡片,才发觉自己长得愈大,读的书愈多,却也愈跟你疏远。我以为可以用物质、金钱表示我的爱。但是今天,我发觉自己错了。您真正在乎的,是我,您的女儿。让我做您永远的小女儿,像小学、像幼稚园时一样,那么真实,那么贴心,那么爱……”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